你是陪孩子多還是看手機多?你的孩子是玩手機多還是看書多?你給4歲孩子看的是《猜猜我有多愛你》還是《資治通鑒》?或者干脆塞一本書給孩子,就算閱讀了?
在“唯有讀書高”幾乎被“唯有手機好”取代的當下,我國真實的家庭
親子閱讀狀況如何?來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吧。
1、應該閱讀,但不知道該讀什么
好消息是,在價值觀上,讀書依然地位崇高。
據日前同程旅游聯合新華網發布的《2017中國居民家庭親子閱讀消費調查報告》,絕大多數居民家庭高度認同閱讀對于子女成長的價值,超過8成認為閱讀是孩子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超過6成認為閱讀對于孩子養成愛
學習習慣、養成健康性格具有重要意義,僅有1.45%的受訪家長認為閱讀已過時。而且在實際生活中,超過三成的受訪居民家庭未成年子女能夠做到每天閱讀,超六成孩子每次閱讀時間在半小時至1小時之間。
“在推廣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家長跟你一樣,不知道孩子該看什么書。”專家認為這正是親子閱讀的第一個障礙——面對市場上數量龐大、良莠不齊的少兒讀物,家長根本無法選擇,朋友圈推薦、100本必讀繪本之類的榜單也不一定靠譜,“因為這需要了解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還要對各種少兒圖書有深入了解,知道每本的內容和制作質量。一般家長很難做到。”
專家建議首先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喜歡什么書,就讓他讀什么書,“孩子是不會拿著看不懂、沒興趣的書裝樣子的。”當然,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也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導,尤其是還不識字的孩子,大多數時候要依靠父母為他們選書。
2、放下手機,陪孩子閱讀
說來也奇怪,現在的父母為了孩子舍得一擲千金,卻往往舍不得時間。
“有些父母總說沒時間陪孩子看書,其實他們沒那么忙。”《調查報告》顯示,只有3成受訪家長經常陪子女閱讀,近6成家庭是讓孩子自己閱讀。有意思的是,雖然父母們自己已經被手機、電腦、電視占據了太多時間,卻有13.63%的家長希望借助閱讀擠壓孩子玩電子產品、看電視的時間。
一部分堅持陪孩子閱讀的家長也有自己的疑惑。
飛飛今年4歲。媽媽從她還是小嬰兒時,就堅持每天給她念書,開始是小動物、植物等布書,慢慢過渡到簡單繪本。
“我發現飛飛現在認字不多。我在想,是應該逐字逐句給孩子念繪本,還是自由發揮?看書時要不要經常問孩子一些問題,考考孩子有沒有看懂?要是孩子不關心故事情節,總是揪著書上的一些細節問問題怎么辦?孩子老喜歡重復看一本書是怎么回事?”知道記者要去采訪親子閱讀專家,飛飛媽媽列出一長串問題。
這就說明,如何閱讀本身就是一門學問,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
因此,專家建議即使在家中閱讀,家長也要盡量讓各種年齡、各種身份的人陪伴孩子,因為每個人的閱讀風格不同,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多元化的
閱讀習慣。“最好能抱著孩子一起閱讀,請孩子翻書,引導她自行提問。”至于要不要自由發揮、要不要重復看某一本書,并不是最關鍵的,“只要放下手機,專心陪伴孩子看一本書,總是有收獲的。”
3、閱讀,不只關于書本
讓家長和孩子放下手機,拿起書本,真的那么難嗎?
如果只把閱讀理解為看書,看手機和看紙質書的確沒本質差別。但閱讀從來不只是關于書本。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提倡閱讀與體驗的統一。
“很諷刺,同樣都有藝術、運動、團隊協作等內容,很多很多家長舍得花2萬上早教課,卻不愿花2000塊錢上閱讀課。”易銳昌一直在為親子閱讀呼吁,“總體上看,我國孩子閱讀還是太少,太晚。歐美發達國家的孩子,在6到9個月時就開始閱讀了,中國兒童則普遍要到二至三歲才開始進行閱讀活動,美國兒童在四歲后進入獨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閱讀階段,而中國兒童平均到八歲,也就是二年級時才能達到這個水平。”
跟閱讀起步晚、數量少相比,更令人擔憂的是功利性閱讀盛行。對那些急于見到成效的家長,易銳昌有個“三年級理論”,“根據我的觀察,喜愛閱讀的孩子,3年級以后成績會突飛猛進,因為他已經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理解能力、專注力、思辨能力,知識面也廣。”但他最希望父母們能認識到,閱讀最大的意義是培養孩子
終身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這才是孩子一輩子受益的財富。(來源:經濟日報 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