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人說:某某的性格像他爸爸或媽媽,對此,我們心里難免生出疑惑:孩子的性格會遺傳自父母嗎?哪方影響更大?有沒有辦法改變?針對這些問題,下面小編逐一做出解答:
一、性格會遺傳嗎?
從生物學上講,性格確實會通過基因會遺傳的。如,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1933年在雜志《科技》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報告,他對荷蘭的一個家族進行研究,該家族的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相似的攻擊性性格例如:縱火、裸露等。
除此之外他們都特別容易憤怒,一些對常人而言不值得一提的壓力,都會讓這些人莫名的瘋狂和暴怒,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通過對他們遺傳性基因分析發現,他們體內都缺少了一種名為編碼單胺氧化酶的基因,而這個基因正是需要遺傳產生的。
隨后遺傳學家也在不斷發現,基因與性格存在關聯的證據,所以對此不可否認,性格是會根據基因遺傳的,而且是難以改變的。另外相比較而言,在性格方面,女兒會受爸爸基因影響多一些;兒子則是受媽媽影響更多。
但一個人的性格除了與先天遺傳有關外,還與后天的生長環境等因素有關系。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中,也進一步證明環境對孩子性格的重大影響。
最初孟子一家住在墓地附近,而墓地里每天都在挖坑掘土送葬埋人,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年幼的孟子也因此學會了筑墳墓或和伙伴學別人哭拜玩,孟母發覺這樣不利于孩子成長,就帶著孟子搬到了集市中。而集市中又充滿了喧囂和繁雜,每天人來人往高聲叫賣絡繹不絕,孟子天天面對這集市的吵鬧,被商人的叫賣聲而渲染,每天也是學著他們的樣子喊賣。于是孟母決定再次搬家,搬到城東的學宮附近,而學宮是當時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了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就是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才有了后來的儒家亞圣孟子。
由此可見客觀環境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也有著巨大的影響。
二、如何培養及改變性格?
由上可見,先天遺傳因素所致的性格問題不容易改變,所以想要改變性格,就要從后天著手。以下是針對后天改變性格的一些方法,僅供參考:
對于孩子來說:建議在12歲之前注重培養其性格,可以多陪伴、多與孩子
交流溝通,及時鼓勵孩子參與家庭的一些重要決策,尤其是與其相關的事情,另外還要注意孩子的交際圈,盡量讓孩子與正能量的人接觸,以達到培養孩子樂觀開朗、善與交流和
獨立思考、善于解決問題的的能力。
對于成年來人來說,性格雖已形成,并且很難發生大的改變,但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意志力、自控力和努力,多花時間來反思自己的性格缺點,以及想要改變的性格是哪些方面,并記錄下來,也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有效改善自己的性格。比如脾氣暴躁,總是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生氣的朋友,建議試試下面幾個方法:
1、情境轉移法。人在處理憤怒情緒的時候,一般有5種方法:①把氣憋回去,不會朝別人發泄,選擇自己生悶氣;②進行自我懲罰,把氣發在自己身上;③沒有自己意識的去報復發泄;④發脾氣;⑤
轉移注意力。
在這些方法中,轉移注意力是最積極的一個方法,在你的火氣上來的時候,會發現惹你的那個人連呼吸都是錯的。這個時候不妨試著離開這個環境這個人,去找你談得來的小伙伴一起聊聊天,散散步或者找個安靜的地方,看幾本書,讓自己平靜下來。
2、理智控制法。在自己要發怒的時候,有意識的去讓理智先行一步,對自己產生一個心理暗示。不要生氣、不要生氣,先堅持1分鐘。而后2分鐘,最后堅持的時間會越來越長的,到最后你自己都會發現,都堅持了這么久了,生氣好像也是沒必要的。
3、目標升華法。怒氣會使人變得非常可怕,用不好的話會商人害己。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遠大的生活目標,不要為了眼前的一點小事情生氣動怒。更多的讓自己從大局去考慮事情,目光放的長遠一些。這樣才會讓自己變得度量更好,不會因為小事情而動怒。
經常動怒是非常傷身的哦!在生活中,要有意識的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感覺到怒火快要來了,不妨想想以上的幾個方法哦,可以很好的幫你抑制情緒。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