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很多人并不缺乏獲得書籍的機會,卻始終難以擁有
閱讀習慣或者閱讀的能力?或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童年閱讀的缺失。
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從小愛讀書的人,長大后也會繼續熱愛閱讀。但要讓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成人喜歡讀書,則非常困難。6歲之前的閱讀經驗,可能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閱讀興趣和
能力。每個人,都只有一次2歲、一次4歲、一次6歲。當他錯過了這唯一的一次,到了12歲、14歲、16歲的時候,已經與許多美好的東西失之交臂,而且將永遠無法彌補。
而童年閱讀的經歷,會成為一個人足以回味終生的美好記憶。兒童文學作家彭懿曾經詩意地概括過童年閱讀的意義:“因為有了童年閱讀,當我們回道童年的時候,在我們朦朧的記憶中,就有一片明明暗暗的螢火蟲,閃爍著誘人的光芒。”因為有了書的陪伴,兒時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奇異的色彩。兒時讀過的書,以及當時當地的情景,常常會深刻地留在記憶之中,成為抹不去的印記。
童年的閱讀,還會讓孩子的心靈更加豐富,更加柔軟,更加堅韌,讓他們漸漸變得強大起來。一個內心豐富的孩子,當他遭遇困難的時候,內心的支柱不會輕易折斷,很少做出極端的行為。他們能更敏銳地感受到愛的存在,更懂得理解周圍的人與世界對自己的善意,也更懂得如何去愛人、愛世界,以及容納不完美的現實。一個愛閱讀的人,也會是一個更有能力感受和創造幸福的人。
當然,童年閱讀的意義,遠不止用于基本溝通的需要和文化傳承,還有更為實際的作用和意義。與獨立自主的成年人不同,兒童的成長環境,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世界為他提供的條件。受能力等條件所限,兒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樣隨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行動,但他們可以在圖書和故事所營造的虛構世界里天馬行空,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他們乘著想象的翅膀,高高地飛翔,能感受到閱讀帶來的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愉悅。
與成年人一樣,孩子的生活中也會面臨疑惑、委屈,甚至情感上的壓抑;在他們成長的路上,也會遭遇對他們而言極其巨大的困難。一本能夠引起共鳴的好書,既可以成為孩子精神上的避難所,也能幫助他們獲得情緒上的舒解,得到心靈上的慰藉。對兒童而言,閱讀是來自于他們內心的渴望。
莫里斯·桑達克的圖畫書《野獸國》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能夠以極其簡明的方式,將無數孩子內心的語言真實地表達出來,幫助他們獲得情感上的撫慰,重新找回對這個世界的愛與信任。
閱讀還能幫助我們從小養成思考的習慣,建立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學會與這個世界友好地相處。在閱讀中,我們也在尋找著前行的方向。面對寬廣的未來,我們會不停地探求自我的邊界,不經意間讀到的一本書、聽到的一個故事,便可能讓我們找到自己夢想的目標,人生從此改變走向。
當然,閱讀永遠不可能是一種孤立的行為。閱讀之所以重要,與其說是因為書籍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好處,不如說是因為閱讀為我們提供了與世界溝通和交流的一座橋梁、一條通道。通過閱讀,我們獲得了一種生活方式,表達出一種生活態度。童年閱讀更是如此,每個人閱讀的背后,都伴隨著父母、師長們的關切的身影;童年閱讀的經驗,必然也是童年生活全部經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智能的發展存在不同的敏感期或
關鍵期,其中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出現在2歲左右,3歲半至4歲半會出現書寫敏感期,而閱讀敏感期則出現在4歲半至5歲半左右。語言、書寫和閱讀,是相互關聯的。在敏感期內,兒童學習相應的技能會比較容易,而錯過這個時期則會發生學習困難,甚至影響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