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中國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發布會上,著名作家周國平說,青春期是戀愛的季節,也是閱讀的季節,而高起點的閱讀十分重要。
據了解,“中國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于9月18日下午在十一學校發布,該書目精選適合初中、高中學生閱讀的經典圖書各100種,采取“30 +70”的模式,除30種基礎閱讀圖書外,還有70種推薦閱讀圖書。
微博: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火了
“中學生基礎閱讀書單!你讀過幾本?”昨天,一條“中國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的微博在網上火了,有網友驚訝地表示,“竟然好多都沒讀過”,也有網友調侃道,“大部分都只看過封面”。
記者看到,無論是初中版還是高中版,30種基礎閱讀圖書都大體分為“文學”、“人文”和“科學”三類。比如初中版有《唐詩三百首》、《簡·愛》等19種文學類圖書,《論語譯注》、《名人傳》等6種人文類圖書,以及《科學的旅程》、《海底兩萬里》等5種科學類圖書。
“中學生書目從2011年9月開始研制至今發布歷時3年,廣泛征集知名學者、教師和中學生的意見”,中學生書目研制主持人、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此前在采訪中表示,這份書目,力求為全國中學生提供一份理念先進、選目科學、結構合理、公正獨立的基礎書單。
調查:成年人“讀不過”中學生
昨天,記者就該書單在身邊發起了一次微型調查。比對30種高中生基礎閱讀書目,南師附中高二(3)班的郭瑞祺表示大概讀過其中的10本左右,他說,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出必讀書目,同學們之間也會互相介紹好書,因為自己學的是理科,所以讀得不夠多,“學文科的同學比我讀的多得多”。隨后記者又采訪了幾位分別來自南師附中和另一所高中的高三學生,因為都是文科生,他們大概都讀過其中的20本以上。
那么初中生讀書情況怎么樣呢?記者首先采訪了南京第九初級中學初三(11)班的蔣雨桐同學,她讀過30種初中生基礎閱讀書目中的18本左右,她說,“我屬于比較愛看書的,學校推薦的和自己喜歡的都會找來看,這個書單里的不少書都是經典讀物,有的在中考中還會考,同學們應該都看過不少。”隨后記者又采訪了南外的初二學生小薛,讓人感嘆的是,除了《蠶絲--錢學森傳》等三本科學類圖書沒有讀過,他竟然讀過其中的27本。
不過當記者采訪成年人時,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對比初中和高中兩個書單共60種書,最多的一位受訪人讀過其中的20本書,而最少的竟然5本還不到。“以前在學校讀書就少,工作后更沒時間了,只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有魯迅的一些文章我讀過”,南京某工程公司工作的白領小舒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
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靠不靠譜?成年人閱讀為什么比中學生差?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南京著名作家薛冰,他表示,“這些書都是很好的作品,而且初中生也都能讀,沒有障礙”,不過他對開書單的做法并不贊成,“讀書是帶有個人感覺的事,你讀了不見得就有好處,不讀也能過得去”。
“我覺得,對中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教會他們閱讀的方法”,他認為,開書單是一種懶漢的做法,有了閱讀習慣,學生自己會去讀書,了解閱讀方法,“我們不應該限制他們,而要讓他們去自由選擇,就像吃飯一樣,何必要求同一個菜譜呢?”
至于成年人讀書不如中學生,薛冰指出,這就是沒有培養閱讀習慣的結果。“這二三十年來,我們的教育現狀是,作業太多,學生沒有時間去讀書,甚至有的老師都不讀書,如果一個人學生期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一旦離開了學校,他是很難再去讀書的,所以最要緊的是改變我們教育的方法。”他說。
基礎書單的編選依據是什么?
也許有人會疑問,選這些書列入“中學生閱讀基礎書單”的依據是什么?在此前的采訪中,中學生書目研制主持人、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表示,編選該書目有8個原則:一是凡是由國家批準的出版機構出版的中文簡體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以及人文、科學書籍,都在推薦范圍;二是基礎閱讀書目應有一定的經典性,2010年以后出版的新的作品一般不納入書目;三是同一個國家的作品只選擇一本代表作;四是套書或者叢書不列入基礎書目,但可以列入推薦書目。
此外,對同一個作品的不同版本,綜合考慮版本的裝幀、插圖、圖書價格等多種因素,選擇性價比高且口碑好的版本;翻譯作品考慮譯文質量,有多個譯本的經典作品,選擇譯文質量較高的版本;關注本土原創作品,立足于讓孩子具有一顆中國心,反對去中國化的傾向;在選擇版本時,保持推薦的公正性和獨立性,不受到任何商業機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