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大利的里雅斯特高級國際學校的研究者發現,用母語閱讀能更好地調動讀者的情緒,引起他們的同理心,而第二語言則沒有這種效果。
實驗研究人員要求26名參與者閱讀一些短篇故事,并用肌電圖記錄他們閱讀時的面部肌肉運動。結果發現,當參與者閱讀用母語撰寫的短篇故事時,故事中的人物微笑,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微笑,這種模仿現象也出現在其他情緒中。然而當故事使用第二語言(12歲之后才開始學習的語言)時,參與者就無法對描寫的情緒做出很好的“感同身受”了。
研究人員認為,人們學習母語時,父母通常是“言傳身教”,例如當教你“愉悅”這個詞時,父母同時會面帶笑容,那么兒童就把這個語言和情緒聯系在一起,并模仿學習,當再用母語提起這個詞匯的時候,人就會產生相應的生理狀態。而學習第二語言時,往往在正式的、缺乏感情的環境(如教室中)習得,所以用第二外語閱讀時難以引發情緒反應。(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