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學習變成了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這是為什么?我們的大腦隨著年齡的增長產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如何讓獲取信息的能力減弱?我們可以采取怎樣的措施讓大腦保持活躍?這篇科學短文將為你回答上述問題。本文來自Medium,作者Scott H.Young,原文標題“The Science Behind Aging and Learning Ability”.
年齡越大,學習速度越慢
我常常被問到關于年齡和
學習能力的問題。說實在的,年齡和大腦衰老本身并不是我的研究領域,我寫書、做研究的主題都是關于通用的學習策略的。但是最近,我開始深入研究年齡的增長如何影響我們的學習能力。
首先我們得到的一個結論是:那些覺得隨著年紀增長、學習速度越來越慢的人,他們所經歷的并非幻覺。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當年齡增長,
思維能力會不斷退化。但是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學習能力都會不可避免地惡化。我們可以從上述的圖表中看到,一個人一生中的詞匯量是不斷增加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是不斷擴展的。
詞匯量和對世界的認知不斷擴展,其他能力卻在退化,研究人員將其總結為“智慧結晶和流動的知識之間產生了平衡”。即使當我們年老時,思維變得緩慢,我們依舊可以積累不少人生經驗。當年齡不斷增長,學習的速度越來越慢,獲取新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差,我們的智慧卻不減分毫。
年齡增長時,大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關于年齡和思維的關系,現在學界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比較通俗的說法是,大腦思維的運轉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放緩: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會漸漸消失,信號會不斷減弱,直到無法傳遞信息,導致思維便無法連貫和深入。但另一種理論與之不盡相同。這種理論認為,大腦的衰老是分區的,一些區域比另一些區域衰老地更加嚴重,所以相對應的,人類不同的學習能力退化的程度才會不一樣。“額葉衰老”學說就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額葉皮層衰老的程度最大。這個皮層的功能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控制我們的思維活動。這樣的思維活動包括記憶、判斷、分析,指導我們完成復雜的思考和操作。
在“額葉衰老”學說的框架下,研究人員托德•布拉弗(Todd Braver)和羅伯特•韋斯特(Robert West)提出了延緩學習能力退化的建議:不要讓老人同時處理多種任務。根據這個假說,年紀越大的人越是難以擺脫經驗、轉換自己的目標,因為對他們來說,認知過程是下意識、自動化的。舉個例子,斯特魯普效應就表明,對老年人來說,他們需要反映比較長的時間才能辨識文字的顏色。
斯特魯普效應實驗:將一個顏色的名稱(例如“藍色”、“綠色”、“紅色”、“橘色”)以不是它所代表的顏色顯示(例如文字“紅色”以綠色油墨顯示,而非紅色油墨;或是文字“橘色”是以藍色油墨顯示而非橘色油墨),老人相較于年輕人,必須花較長的時間來辨識文字的顏色,而且辨識過程也更容易出錯。
比起年輕人,讓老年人頻繁轉換目標、適應新的刺激非常困難。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老年人很難同時完成多個任務,因為這種模式要求老年人在短時間內不斷切換目標。老人每次切換目標后需要反映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效率會大打折扣。
對老人來說,學新事物的另一個困難在于:他們很難把當下收到的信息和特定的情景綁定到一起。這使得他們吸收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年輕人緩慢。換句話說,如果不將信息綁定在一起(而是以分散的形式)儲存在長期記憶中,我們記不住某個信息的可能性就會加大。我們可能段時間內記住學到的具體內容,但是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我們也有可能會忘記學某個內容的當下的情景和環境,這種信息不綁定會造成記憶粘性缺失。環境和情景要怎么解釋呢?舉個例子,你可能在街上看某個人覺得眼熟,但是因為想不起來見到他的具體情景,所以你想不起來他是誰。
但是衰老就一定是壞事嗎?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不僅會積累越來越多的“智慧的結晶”,也更擅長管理情緒。良好的情緒管理是學習多項技能的前提,所以老年人雖然學習的速度會比較慢,但是面對消極情緒(如沮喪)時卻能更好地應對。
不同的人衰老的速度會不一樣嗎?
所有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都是一致的嗎?還是說有些人比另一些人衰老地更快?在這個問題上,目前的研究結果有點相互矛盾。比如說,一篇論文認為,我們的年齡和認知能力的衰退呈現比較一致的線性關系,差距不會很大。換句話說,在沒有重大疾病等因素干擾的前提下,我們的衰老速度大多數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第二篇論文的作者卻表示(如上圖),總體上而言,年齡和認知能力的衰退呈現線性關系,但是不同的人認知能力衰退的速度是不一致的:一些人可能比另一些人能更能保持長久的敏銳思維。這樣的結論和很多研究是一致的,許多研究都表明,一個人的衰老可能有多種因素,并不只是和年齡相關。
“多余的認知”也有價值
也有一些研究結果表明,一些老人的認知能力之所以下降,而另一些人卻能永葆思維活躍,是因為后者在大腦中吸收了很多“多余的內容”。在物理層面,這些多余的內容會占據了部分大腦的容量,雖然比例不多,但是非常重要。從認知儲備這個概念出發,研究人員發現很多身體衰老的人認知能力卻沒有退化。
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你可以看到有些老年人的額葉皮層甚至比一些年輕人的還要活躍。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隨著年齡增長,前額葉皮層會相對應地衰退,但是大腦為了抑制這種衰退,會減緩前額葉皮層處理信息的效率,拉長這種活躍的過程。
研究人員還發現,教育似乎可以抑制這種衰老。這可能是因為教育過程中,大腦里做了許多認知儲備。當年紀增長時,這些年輕時儲存的認知會對我們的大腦起到保護作用。但是這種觀點遭到一些人反對。反對者認為:不是因為教育讓一部分人變得頭腦敏銳,而是頭腦敏銳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換句話說,教育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
老年人如何減少認知能力下降的影響?
專家們認為,適當進行訓練,有助于減小認知能力衰退的影響。但是我們早已經過了期待奇跡發生的年齡,知道衰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也知道這樣的訓練效果是有限的。我甚至覺得,我們甚至無法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對抗衰老的方法。不過也不能太悲觀,已經有不少實例表明,一些方法還是奏效的。
首先就是要預防衰老。在你年輕的時候,吃得健康,多多鍛煉。多學知識,給自己的“認知儲備”擴容,哪怕這些知識最后會被你忘掉,它們還是會有一部分凝結成“智慧的結晶”儲存在你的大腦里,保護你的認知能力。
其次就是創造一個適合你的環境,減少認知能力衰退帶來的不便。具體來講,你需要:
1、避免給自己制造多任務同時處理的環境。前面講過,多任務同時處理對老年人來說相對困難,需要反映的時間更長。相反,你要給自己創造一個可以專心處理一件事的環境,保證不受干擾。
2、對重要的信息設置提示。當你的記憶力不如從前,當你想要把某件事情推遲一會兒再做時,很可能就會忘記這件事。這時候你需要設置系統的提示,提醒自己重要的待辦事項,提醒自己近期的任務和目標。
3、明確你想要學習的內容。將碎片知識綁定在一起儲存進大腦,這可以是大腦下意識的行為,也可以由我們主動完成。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綁定知識”越發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刻意地讓碎片知識產生聯系,將其綁定在一起,
增加記憶粘度。
第三個方法就是按照你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合理分配學習時段。因為人的知識儲備和記憶復雜事物的能力在成年初期達到一個峰值,那么這個階段就很適合學習對你一生最重要的技能,比如說數學。
反之,當你學習的內容需要你提前有一定的認知儲備或者人生經驗,你就需要在年紀大一點時再學習它們:比如歷史和法律。我就是在年紀稍微大一點的情況下補充了這兩門學科的內容,我發現自己之前的儲備、體驗和感悟立馬可以轉化成智慧,對我之后的人生非常有益。
當然,學習某些技能也不能僵硬死板地限定在某個年齡段:15歲就學歷史或者50歲才開始學數學,對我們來說都是有勝于無的。我之所以給出這樣的建議,是因為從科學的角度講,不同年齡段學習不同的內容,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我們
延緩衰老,降低認知能力下降后的不良影響。
譯者:Michiko
來源:新華號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