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主動比被動好,比如主動學習比被動學習好,對拖延、懶惰等行為是深惡痛絕。知道是知道,但就是做不到主動,為此很是苦惱。事實上這無可厚非,因為我們的大腦具有天生的“惰性”。
雖然我們的大腦天生懶惰,但是我們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激發我們大腦的主動性。國際上曾進行過大量有關大腦的實驗研究,其中可以將“不愿行動的大腦”轉變為“主動行動的大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巴胺控制法”。
所謂多巴胺控制法,說的是當我們完成某項工作、克服某個困難,體驗成功時,大腦都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從而強化學習。
多巴胺控制法以3個步驟為1個周期,通過反復循環這個周期,最終轉化為習慣。這3個步驟分別是:自我暗示、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促進多巴胺分泌。
一、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作用類似于“安慰劑效應”,它說的是病人雖然用的是假藥,但由于相信“藥品有效”,病人吃藥后癥狀得到了緩解。
自我暗示法的精髓在于:在較為放松的時刻(如起床后、睡覺前等時刻),大聲的“不斷重復”(比如20次)某一句話。比如這句話:每一天,我的各方各面都在不斷變好(Day by day,in every way,I'm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其原因在于:越是放松的狀態大腦越容易滲透語言的真諦,而大聲的不斷重復可以將語言深深地刻在腦海里。
生活中面對有難度的任務、要采取行動時,也都可以采取自我暗示,告訴自己這很簡單。如此一來,事情就真的變簡單了。
二、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具有諸多好處。首先,它降低了“立刻行動”的心理難度、壓力,并且提供了增加成果總量的可能性(每完成一點,就離成功更近一點)。其次,每完成一小部分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取得了進步,很有成就感,能品味成功的喜悅,同時有助于增強自信心。其三,重復產出有利于技術的提高(越做越有感覺、越有思路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方法我經常用到,非常有效。就拿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技能來說,從最初一眼看一個字的習慣到一眼看五六個或十余個字,再到整體感知、
眼腦直映,快速看清并理解文字等,每一步都要花上一些功夫。有些人想想就放棄了,有些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遇到一點困難、或者練習枯燥就半途而廢。但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設置多個階段性的小目標,結果則大不一樣。
比如:把第一階段目標設成搞清楚快速閱讀的訓練原理和方法,增強自己能學會的信心;第二階段目標設成每天按要求堅持練習一小時“精英特快速閱讀軟件”,保證一個訓練時間(軟件有等級設置,用等級或每個訓練的要求做階段小目標也可以);第三階段目標設成軟件訓練后,找一本自己想讀但又不是很難的書籍,然后用自己已經掌握的快速閱讀的方法完成書籍閱讀……
注:至于大目標要分解成多少個或多小的階段性小目標,沒有具體的標準,關鍵在于分解的小目標不會產生太多心理負擔,讓自己感覺“剛剛好”。
三、促進多巴胺分泌
相較于用糖、咖啡因、酒精、購物等易成癮的不健康、不科學的手段提高多巴胺水平,我們更應該采用如下這些相對較為科學的方法。比如:運動(步行、散步、瑜伽等,輕度運動即可)、
冥想、專注興趣(閱讀、手工制作、手工藝、樂器演奏、攝影等)、聽音樂(但請注意,由于大腦不擅長處理多重任務,所以切勿邊聽音樂邊工作);尋找新樂趣、挑戰新鮮事物。
通過如上“自我暗示、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促進多巴胺分泌”三個步驟,進行反復循環練習,就可以逐步提高我們大腦的主動性,提高
行動力和堅持力。文/速讀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