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概括記憶法?
概括記憶法就是把要記憶的材料進行提煉,抓住關鍵,并運用積極的思維對要記憶的材料進行濃縮概括,然后充分思考把精華提煉出來的一種識記的方法。
概括記憶法通常適用于記憶內容較復雜的、較系統的、較深奧的知識。另外,它要求記憶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概括記憶法的一般形式有如下幾種:
1. 內容概括法
記憶篇幅較大的材料,難于識記。這就需要抓住內容提要,選擇關鍵性詞語、字句,加以重點記憶,以便啟發對全部內容的聯想,如大至一部作品、一部電影、一篇長論文,小至一篇文章、一段事實的記載,甚至一個邏輯性很強的長句子等,都可運用關鍵性詞語、字句進行縮寫或概括,使其化多為少,濃縮精華,從而啟發回憶,加深理解。根據材料主干,將其內容的精華和核心進行高度壓縮或分解,用最簡單、最本質、最概括的文字表達出來。
如看到中國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將其內容濃縮為:“國王所有,諸侯享有,奴隸耕作,形似‘井’字”。或者進一步濃縮為:“王有,侯用、奴耕、井形”。這樣記憶的好處是在需要回憶這段內容時,只要酌情在每段話上“添枝加葉”就可以了。
2. 口訣濃縮法
口訣濃縮法就是以整齊押韻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記憶的內容,形式上近于順口溜,內容上極其概括,然后實行強化記憶。應用時根據口訣進行聯想展開,達到準確全面記憶的目的。
口訣濃縮法簡單有趣,但是在開始時需動一番腦筋,把識記材料編成生動有趣甚至有韻味的口訣,這是要下點工夫的,不過,一經編好,便終生難忘。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改革內容:“取消債務廢奴隸,民分四等享順利。”公元646年日本大化改革內容:“廢私田,法均田;租庸調,授班田;每六年,死地還;改行政,立集權。”
3. 簡稱概括法
在記憶的材料時,用心尋找起關鍵性作用的字、詞,作為思考的“媒介”,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這就是縮略概括。
如學習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首先要搞清電子得失與“氧化—還原”的關系,其次要判斷出什么物質是氧化劑,什么物質是還原劑,這是非常重要的。當你真正理解后,可用“失—氧—還”三個字作為縮略結構去記憶。意思是:失電子的物質—氧化后—該物質是還原劑。這樣,只要記住“失”、“氧”、“還”三個關鍵字,即可作為提示,引起對整個意思的聯想。有些較復雜的固定詞組、名稱、概念或成串知識,也可行進縮略,使其成為簡化代稱。
4. 順序概括法
順序概括法是按照需要識記的事實材料的順序進行記憶的方法,記憶時突出順序性。如歷史事件的發生,各種條約的條款,歷史上的各種變法、改革等內容,都可編成簡化順序,用概括詞語記住較復雜的內容。
“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農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稅法;⑤保甲法。記憶時可按順序概括為一青、二募、三農、四方、五保。只要記住五個主要字,即可回想起全部內容就是將每句話、短語或詞的字頭提出并按順序串聯起來進行記憶。
5. 主題概括法
讀一本書,學一篇文章,欣賞一首名詩,都需把握主旨,理解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如能抓住綱、線,把內容、要點系統完整而又概括性強地穿在一起,再去記憶就方便多了。
如學習《實踐論》這篇難度較大的論文,如果不總結出中心思想,學過的就像一盤散沙,很難實踐應用。對它進行“主題概括”,可以這樣表達:“這篇文章論述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闡明了在實踐的基礎上,從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二次飛躍,揭示了認識過程的反復性、無限性、前進性,強調了主觀和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6. 數字概括法
數字概括法是用數字概括事實、內容或語句
增強記憶的方法。
如習慣使用的“五講四美”、“三綱五常”、“四書五經”等等,都是人們約定俗成、寓意鮮明、容易引起聯想的記憶方法。學習中有些較復雜的內容,也可琢磨一些用數字概括幫助記憶的方法。如記憶煉鐵的主要化學反應及煉鐵高爐的主要構造時,可以把它們概為“三個五”。即煉鐵過程有五個主要化學反應式(略);高爐有五個部分組成(爐喉、爐身、爐腰、爐腹、爐缸);高爐有五個進出口(鐵礦石、焦炭、石灰石入口、進風口、高爐煤氣出口、出渣口、出鐵口)。記住這“三個五”,共15項小內容就可進行回憶。
三、概括記憶法的注意事項
運用概括記憶法要注意兩點,第一點,濃縮不是萬能的,不能盲目運用,一定要在理解、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加以濃縮,才有良好效果;第二點,濃縮前要考慮所濃縮的內容是否屬于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和基本內容,如將次要內容或本身就很簡單的內容加以濃縮來記憶,無異于舍本逐末,就無法體現濃縮的“刀刃”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