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每一次考試都是對我們記憶能力的考驗。知識雖然難記,但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下面我拿《考試腦科學》一書,給大家梳理幾條可以增強記憶力的科學方法。
在學習具體的記憶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記憶和遺忘”這件事。
記憶是信息在人腦中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儲存在大腦中的“海馬體”和“大腦皮層”兩個位置。當大腦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各種感官信號后,會將這些信息傳遞到海馬體進行臨時儲存,形成短期記憶。然后海馬體又通過神經回路,將短期記憶傳遞到大腦皮層,長期保存下來,形成長期記憶。
但這個過程中,不是所有的短期記憶都會被儲存為長期記憶的。海馬體會根據信息的價值,將臨時儲存在海馬體的信息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少數被判定為“必要”的信息才會被傳送到大腦皮層中長久保存下來,成為長期記憶;反之就會被快速清理、刪除。這就是為什么明明是剛學完的知識,可大部分都想不起來了;明明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把知識記住了,可過段時間又忘得一干二凈的原因所在。
根據海馬體傳送信息的判斷標準“必要性”,第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就是“復習”。
也就是反復的將信息傳送給大腦,欺騙海馬體。這樣一來,海馬體就會產生一種“如此鍥而不舍,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錯覺,進而開放“關卡”,讓信息進入大腦皮層長期保存。當然,復習也是要講方法的:
首先是復習的時間,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關鍵的復習節點有四個,分別是學習的兩天后、上次復習后的一周、上次復習后的兩周、上次復習后的一個月。
其次是復習的方法,復習的時候不能只是單純的閱讀查看,要運用多種方法、要注重檢索和輸出。比如通過閱讀、嘗試背誦、自問自答、做題、講給別人聽等多種方法進行復習,這樣才能引起海馬體的重視,更好的記住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考前復習要做好計劃,留出充足的時間,盡量避免考前突擊。一方面是時間緊張、壓力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考前突擊會造成記憶干擾,導致記憶混亂、模糊、甚至消失。
第二種有效的記憶方法是善用“經驗記憶”和“方法記憶”。
記憶有“經驗記憶、知識記憶和方法記憶”三種。經驗記憶就是親身經歷過的事情,這種記憶通常記得比較牢。而知識記憶是指考試等活動需要用到的記憶,比如數學公式、學科知識點等等,這種記憶通常不容易被記住。想要長久的記住這些知識,就要學會通過“聯想、教別人、考試”等方法,把記憶內容從知識記憶轉變為經驗記憶。
聯想是記憶時常用的方法,也是很多記憶力訓練的基礎,比如“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件”中的數字編碼記憶、編碼定位記憶(宮殿記憶、位置記憶)、撲克牌記憶,通過對要記的內容進行想象和聯想,然后進行編碼轉化,如此就能快速且長期的記住內容。
教別人其實就是非常有名的“費曼學習法”,通過把知識教給別人逼著自己對內容進行深入且系統的學習,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考試是最常用的一種記憶提取方法,通過考試可以快速檢驗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接著我們來說一下方法記憶,方法記憶是一種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比較牢固、不容易被遺忘的記憶。比如騎自行車,即使我們很久沒騎,上車之后依然會騎。方法記憶在學習上的表現就是“舉一反三、學習遷移”,學校里學習優秀的人通常都具備這種學習的遷移能力。比如解題時的“直覺”,只有學習好的人才經常能出現準確的“直覺”,而不學習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直覺。因為正確的直覺依賴于大量的知識、見識、經驗,只有通過一定的積累才能出現正確的直覺。也就是說想要獲得方法記憶,就要多學習、多思考,多舉一反三,如此才能進行學習遷移,實現高效記憶。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可以增強學習和記憶效果的小技巧:
1.在略感饑餓時進行記憶,因為饑餓感會產生一種食欲刺激激素,能促使海馬體高效運轉。比如在放學或下班后,可以先學習再吃飯,飯后再休息放松。
2.相比高溫和令人舒適的溫度,適度的低溫環境也有助于記憶,可以盡量創造低溫的環境進行學習。
3.在我們睡覺時,大腦會對白天學習的知識進行整理和記憶,所以要盡量早睡,保證良好的睡眠。同時,在睡覺前可以對白天學過的知識進行記憶或回憶,這樣可以有效的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包括白天的午睡,可以在午睡前抓緊時間學習。
4.學習和記憶的時候要想方設法的激發興趣和好奇心。因為對學習或記憶的內容有興趣和好奇心的時候,大腦會產生θ波,θ波可以讓記憶變得更輕松。另外,在背誦時來回走動也有助于記憶,因為來回走動也有助于大腦產生θ波,幫助記憶。
好了,以上就是腦科學中的一些高效記憶法了。只有理解并靈活運用我們大腦的記憶規則,合理利用時間與精力,才可以使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高效記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