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認為,幾乎沒有任何
技能是人一出生就會的。哪怕是對簡單物體的識別,把東西抓取過來這些簡單的動作,也是嬰兒后天學習的結果。
一個人一出生的時候根本不可能預見到將來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遺傳的方法事先編程,那樣的話太浪費大腦的存儲空間。最好的辦法是不預設任何技能,只提供一個能夠學習各種技能的能力,這就是人腦的巧妙之處。基因的做法是先預設一些對刺激的基本反應和感覺,比如看見好吃的東西我們會餓等等。這些基本的反應需要調動的神經較少。但對于更高級別的技能,比如演奏音樂,需要協調調動很多神經,就必須靠后天學習了。
人的任何一個技能,都是大腦內一系列神經纖維傳遞的電脈沖信號的組合。解剖表明擁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腦的神經結構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車司機大腦內識別方向的區域就特別發達。也就是說與計算機不同,人對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腦硬件層次實現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學家認為,髓磷脂是技能訓練的關鍵,它的作用是像膠皮把電線包起來一樣,把這些神經纖維給包起來,通過防止電脈沖外泄而使得信號更強,更快,更準確。不管練習什么,我們都是在練習大腦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雜亂無章的電線被排列整齊變成電纜。直到2000年新技術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活體大腦內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發現,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學術期刊上說明。科學家認為髓磷脂是腦神經的高速公路,提高信號傳遞速度,并且可以把延遲時間減少30倍,總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腦之中分布著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們觀測腦神經纖維的信號發射和組合,哪些神經纖維用的越多,它們就過去把這一段線路給包起來,使得線路中的信號傳遞更快,形成高速公路。這就是為什么練習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論可以解釋很多事情。比如為什么小孩常會犯錯?他們的神經系統都在,也知道對錯,只是需要時間去建立起來髓磷脂的高速網絡。為什么習慣一旦養成不容易改變?因為所謂“習慣”,其實是以神經纖維電纜組合的形式“長”在大腦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經包起來,它不會自動散開—
改變習慣的唯一辦法是形成新習慣。為什么年輕人學東西快?因為盡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長,但年輕人生長得最快。最激進的理論則認為人跟猴子的最顯著區別不在于腦神經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
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擁有更多能夠產生髓磷脂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