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三歲前,往往性情捉摸難定:上一秒晴空萬里,下一秒傾盆大雨!孩子的這些無規律、易變、混亂、暴躁不安等習慣,常常讓很多父母都感到頭疼,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每一次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正是教養的最好時機,如果我們懂得大腦運作的原理,就可以用它來幫助孩子整合大腦了。
具體該怎么做呢?丹尼爾•西格爾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教養步驟和方法: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急于抑制脾氣,用右腦對右腦(情緒理情緒)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孩子講述當下感受。
聆聽與關注:當孩子難過時,首先要進行情感聯結,即右腦對右腦的聯結。一旦孩子能夠控制和掌握情緒了,再引入左腦式的教育和規范。
經歷分享:當孩子無法控制激烈的右腦情緒時,幫助他述說讓他難過的事情,從而讓左腦發揮功能,讓孩子清理自己的經歷,更有掌控感。
整合上下腦
在出生時,人是下層大腦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因此要使上下層大腦配合運作,就需要不斷加強上層大腦的練習。
動腦莫動氣:在應激狀態下,調動孩子的上層大腦,而不要刺激下層大腦。不要隨便說“我說了算”。應該問問題,用商量代替選擇和談判。
越用越靈光:提供大量鍛煉上層大腦的機會。玩“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的游戲,避免替孩子做復雜的決定。
運動改造大腦:當孩子與自己的上層大腦失去聯系時,幫助他通過運動身體來重獲平衡。
整合記憶
思維遙控器:當孩子不愿意重述某段痛苦經歷時,教他運用內心的遙控器,在重述時暫停、重放或快進,從而讓他掌控重述進程。
提問和鼓勵:幫助孩子留下更多回憶,讓他們練習回顧重要事件——在車上、餐桌旁,任何地方都可以。
整合自我
浮云原理:提醒孩子,感受就像浮云一樣來了還會走;它們是暫時的狀態,而非長久的特質。
情緒調色板:幫助孩子關注內在的感覺、意象、感受和念頭。
第七感:通過第七感練習,孩子能夠學會讓自己平靜下來,按照自己的意愿
分配注意力。
整合自我與他人
親子互動:在家庭中制造歡聲笑語,這樣孩子將與最親近的人享有積極、滿意的人際體驗。
共情力:把沖突看作機會而非需要避免的障礙,利用沖突教孩子一些必需的人際技巧,比如從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讀懂非語言信息、修復關系等。
研究表明,開發孩子
全腦潛能,平衡左右腦教養下的孩子,不僅邏輯清晰,感情豐富,情緒穩定,而且思考和決策水平更高,更能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當然,要引導孩子,家長必須有意識地去整合自己的大腦,學習快速閱讀、訓練記憶力等,從而與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關系,并能幫助他們塑造積極健康的大腦。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