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總會勸你多讀書,然而他們所說的讀書,只是狹義上的多讀課內書。在各科老師當中,只有某些語文老師,才會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課外的名著等書刊。為什么會這樣?難道多讀課內書比課外書更好?
大多數家長的心愿:讀好課內書就好,先把成績搞上去,才能有個好工作
絕大多數家長,由于自己的認知水平有限,導致他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好分內的科目,取得優異成績,這就算是好孩子,包括我媽媽也是這個樣子。
高中的時候,在語文老師的引領下,我養成了
閱讀課外書的習慣。當然,我閱讀課外書籍的時候,不是隨便什么時間段就開始閱讀,而是在我覺得比較適合的時間才開始閱讀。那段期間,我買了大量的書,花了不少的錢,希望可以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增長一些見識、增加文化水平。然而這一舉動卻引起了我媽媽的反對,她說:你現在做學生,應該把自己課內的書學好,再去看這些東西。
在我媽媽的觀念下,凡是課外書,與學習無關的書,都不應該花時間去讀。最重要的應該是把全部精力放在課內學習上面,這種想法不能說它是錯,只能說是比較局限、比較狹隘。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這種觀念,但是這種觀念的出現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是一個自制力比較強的人,懂得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你的父母應該就不會再管你,究竟是看課內書還是課外書了,因為你把時間已經分配得當了。
之所以你父母會強烈要求你只關注課內書,一定是因為你的成績沒有達到他們的標準。覺得考試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只有考好了你才能進入更好的學校,從而獲得更好的工作,為將來更好的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出于這些原因,父母往往會反對孩子閱讀課外書,認為閱讀課外書,只不過是消遣,是浪費時間。
應該多讀課外書,少讀課內書?
按照以上所述,大家可能認為讀課外書比課內書更加有效。但實際上,讀課內書是學生的基本要求,讀課外書是讓學生獲得更大提升的必要條件。
讀好課內的書,一來是對你自己負責,二來是對家長負責,三來也是對你自己社會身份的負責。讀課內的書是幫助你成功進階,更好學習環境的工具,是你獲得基本
學習能力的工具。課本上的知識是為了增加你的基本知識,給你更加優秀的基本技能,而課外書則是在此基礎上讓你增加更多的見識,讓你能有更高的水平,這兩者是相輔相成。
閱讀課外書,讓你的生命橫向發展
很多人,由于年齡限制,體會不到人生中每一個階段的具體生活。這時候課外書就起作用了。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作者花大量時間、經驗和體驗得來的。甚至可能是作者花一輩子時間寫出來的書。所以當你閱讀完一本書的時候,你也就走過了作者所經歷的生活。這樣你就把你的生命拓寬了,你的生命就變成了橫向發展。雖然你的壽命沒有增長,但是你的人生經歷卻多種多樣。
那些優秀的人士都是一年能讀一兩百本書,甚至更多的書。你所認為的一年讀100本書,對你來說是一個很難完成的目標,可是對有些人來說,這只是一個起步條件。如此一天、兩天看不出什么結果,堅持了一年兩年之后,你們的差異將會是指數型的差異,而不是簡單的累加型差異。
堅持長期閱讀的人和不太閱讀的人,他們經過時間的沉淀之后,他們之間的差異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一星半點兒,而是很大很大的跨越性差異。你要想能夠有自己獨到的分析能力,就必須進行大量閱讀。一開始的學習,局限于你的課本內容,當你把課本內容學習好了之后,你就會有了一代又一代人沉淀下來的優秀思維方式,然后再利用這些基礎思維方式,去閱讀其他的書籍,通過這些在學校里學習到的思維去分析理解這些課外內容。
當你分析到一定地步的時候,你的見識水平就有了質的提升。那么你分析事物的能力就會又上一個階梯,不再局限于用課本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而是通過自己獨立意識去分析問題。這種獨立意識,不是通過課內閱讀、課內學習去獲得的,而是需要你閱讀其他的與課內無關的書籍。
我不反對學好課內書,因為學好課內的書是你必須要走的路,否則你就難以獲得更高階的教育。但是獲得更高級教育的方法,不僅僅是通過學好課內書把100分的試卷做到90分100分。而是你能夠有自己的
思維方式,能夠通過大量閱讀獲得獨立認知。如此,課內書和課外書,兩者共同發揮作用,才能使你的涵養和能力得到很大的發展。
來源:互聯網
作者/菜鳥微成長(文章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