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新周刊》專訪《全新思維》作者丹尼爾·平克[注1]的一些對話,丹尼爾·平克講述了右腦思維、創新思維等的重要性,在他看來蘋果電腦的史蒂夫·喬布斯、通用汽車的羅伯特·魯茲,還有百度的李彥宏都是右腦先鋒。
以下是對話內容:
《新周刊》 : 是什么促使你寫《全新思維》這本書?
平克 : 在我寫第一本書《自由工作者國度》(Free Agent Nation)的時候,注意到我的一些被訪者,盡管他們是律師、管理顧問,但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像藝術家那樣時尚。我去過印度,因此比其他人更早關注外包現象,在寫作和思考的過程中,我又進一步發現,我所遇到的一些商業奇才同樣有著藝術背景。這促使我去作研究、搜集資料,做更多的采訪,并在2004年開始寫《全新思維》這本書。我寫這本書,不僅僅試圖解釋這一戲劇性轉變,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幫助個人和機構開發基于“六感”(即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探尋意義)的
右腦思維能力,這一點在這個時代至關重要。
《新周刊》: 這“六感”是不是像你在書中所說,可以通過訓練獲得?
平克: 這幾種能力都是人類的基本能力。只是,對于很多習慣左腦思維的人來說(包括我在內,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左腦人),藝術感和美感在信息時代已經退化了。因此我在書中針對這“六感”分別給出貼士,即便是最極端的左腦人也可以通過它們開發這幾項基本能力。
平克: 這樣的商界人物很多。羅伯特·魯茲(Robert Lutz),試圖改變通用汽車的人物之一,他說通用是一個“藝術和娛樂公司”,這是一個右腦先鋒。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蘋果電腦的CEO,典型的右腦人,蘋果在他帶領下的變化有目共睹。我要特別推薦的是百度的李彥宏,我覺得他也是杰出的右腦人——他的交響能力尤其出色。
關于中國——探尋意義是我們跟中國人學的
《新周刊》: 你對今天的中國有了解嗎?
平克: 中國在過去幾年的飛躍發展,和在亞洲地區同步發生的進展一起構成驅動我們所有人從信息時代進入概念時代的亞洲因素,也就是我提出的三大推動力之一(3A)。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一個龐大的、且日益壯大的有著良好教育背景、有才干、工作努力的階層崛起了,他們勝任那些邏輯性的、線性的左腦思維工作。此外,不可忽視的是,很多中國新經濟和商業人士正在進入概念時代,他們同樣需要開發右腦思維。
《新周刊》: 東方思維以感性、體悟為特征,也就是你說的“高感性”。那我們可以說東方人是天生的右腦人嗎?既然右腦人在未來將更有優勢,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會不會有更多機遇?
平克: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所提出的“六感”是人類的基本能力。沒有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當然不是美國——可以壟斷這些能力。應該說,右腦思維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悠久的傳統,在今天這種思維能力將被證明非常有效。
《新周刊》: 可以為中國的企業給出一些建議嗎?它們是不是也應該設立首席創意官,或者請美學家、人類學家、文學家來參與企業決策?
平克: 這都是好主意。現在,每個企業都在卷入設計經濟,所以中國企業確實需要雇用設計師、藝術家還有詩人。對企業來說,需要運用故事感來闡釋本公司和產品。共情能力是溝通的關鍵,因此任何一個中國企業不僅對內對外都需要這種能力。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快樂和游戲的心態會帶來更有效率、更富創意的工作氛圍。所以中國企業應該明確支持員工愛玩,會玩。交響能力,也就是出色的整合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才是任何機構都需要的。至于探尋意義這一點,我想我不需要提醒中國的企業家,因為我們正是跟你們中國人學的。
關于創意——僅僅存在腦子里的創意沒有意義
《新周刊》: 會有人把你的《全新思維》和弗羅里達的《創意階層的崛起》(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作比較嗎?在某種程度上,你們談論的都是“創意”這個關鍵詞。
平克: 我是弗羅里達教授那本書的粉絲,但我們這兩本書有很大的不同。弗羅里達教授探討的是區域經濟的崛起,我的書則是關于職場的思維方式革命以及個人和機構如何在這個新時代制勝。當然,我愿意設想這樣一種情形:那些看過《創意階層的崛起》的市長們會把我這本《全新思維》給他們的孩子看,幫助他們為新世界做好準備。
《新周刊》: 你本人呢,你是更多地在“執行”,還是“創意”?
平克: 和很多人一樣,兩者我都會進行。但我是一個作家,我喜歡思考,因此在這個時候,我更多地在進行“創意”。當然執行也非常重要,僅僅存在于腦子中的創意可以說沒有多大意義。
[注1]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著名的趨勢專家,現為自由職業者。在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他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1995年至1997年給美國副總統奎爾擔當講稿主筆,還曾任《連線》(Wired)雜志編輯。他的第二本著作《全新思維》(A Whole New Mind)提出未來需要的是更感性、更富創意的右腦人而不是理性的左腦人,被多家財經媒體評為2005年最好的商業書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