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總是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為什么你有很好的創意卻遲遲不肯行動起來?為什么我們難以擺脫低效率的閱讀?執行力上的低效能,就是問題所在,它往往源自于我們內心常常面臨的多個問題。
問題一:選擇太多,信息過載
在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的決定:
周末是去看電影,還是和朋友去郊游?想要學習速讀記憶,是去報一個課程,還是買本書自己學?想要開始健身,那是去跑跑步,還是去踩踩腳踏車?我們所面臨的選擇題太多,選項也太多,而且因為我們對自己沒有
清晰的認識,不知道什么對自己最重要,所以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因為大腦將主要的精力都用到了對信息的辨識和選擇上,所以行動的時間就自然地推遲了。
問題二:內心的噪音太多
當你專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充實而滿足,而當你整天宅在家里,刷劇上網不見人,你反而會感覺到很累,這其中很關鍵的原因,就是當你無所事事的時候,腦子里有太多無用的念頭,內心充滿了自責懊悔的消極想法,這就會造成很大的內耗。
自責,擔憂,糾結,
焦慮,這些內心噪音引發的負面情緒不斷地涌向我們,結果就是我們遲遲不愿行動,甚至是直接放棄行動,而接下來因為自己的不作為,又將引發更多的內心噪音,這進一步吞噬著我們的行動力。
問題三:完美主義情結
許多人是顯性或隱性的完美主義者——“要么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要么就什么也不做。”這種完美主義的傾向,容易讓人陷入沒有止境的準備和設想中,走向執行力高效的反面,而沒有準備好就成了很多完美主義者的最大托辭。
其實,完美主義情結的背后,暗藏的是一種恐懼心態。因為害怕失敗害怕挫折,所以只要結果有一點點的偏離,他都可能終止行動,停下來繼續設想和計劃,因為對他來說,只有如此才能與可能的失敗保持距離,從而讓自己不用面對挫折和緊張。這種看似對自己高要求的完美主義,實則是一種拒絕面對現實的眼高手低。
問題四:不懂拆解任務
有時候,一個任務因為過于繁重,在我們眼里就變成了一種強大的負擔,而我們又缺乏拆解的能力,所以就會陷入一團亂麻的焦慮狀態,不知道從何下手。甚至在已經行動的情況下,我們也容易因為缺少規劃,往往今天干勁十足,結果明天就偃旗息鼓,這直接讓我們沒有辦法持續下去,最終半途而廢。
問題五:懶惰,愛給自己找借口
如果說有什么是令我們的潛意識感到興奮的,那就是無條件的,強制性的懶惰。懶惰會讓我們給拖延找借口,在
潛意識中創造一個舒適區,然后把我們的精神焦點拉到這兒存儲起來。這時候,你的大腦里往往會有兩個聲音,一個在拼命地高喊:“快點行動,不要停下來,趕緊把事情干完!”而另一個聲音則來自于悠閑的舒適區,更具有吸引力地規勸你:“不要動,那件事情太難了,不如給自己找點樂子,什么都不做的狀態就是最好的!”
這五大問題往往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執行力低效的根源。在了解了我們執行力差的真正問題所在,我們該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執行力呢?這里我給出幾個我認為比較有效的方法。
積極地自我對話
既然內心噪音太多會造成更多的內耗,延遲我們的執行力,那我們就要想辦法去消除那些噪音。事實上,完全消除內心噪音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與自己的對話,一個更好的方法,是將消極的內心噪音轉化成積極的自我對話。
當你擔心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犯錯,內心有各種自責,焦慮和恐慌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失敗了又怎么樣,大不了從頭開始。”、“只要自己盡力而為,就沒有什么可害怕的。”、“與其在這里擔驚受怕,不如什么都別想,直接去做。”
其實,因為完美主義而遲遲不肯行動,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對話收獲行動的力量。當你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戳破了那層恐懼的面紗,從中獲得了積極的能量,那你就會明顯地發現內心更加平靜和諧,行動力變強,而原來一直不敢面對不敢去做的事情,變得能夠輕松地開始了。
拆解目標
很多時候,當一個目標太大的時候,你是無所適從的,因為我們從中獲得的常常是挫敗感,卻很難有成就感,而只有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成就感,我們才能夠持續地行動下去。
就像你給自己設定“每天運動一小時,一個月減重20斤”的目標,這個目標意味著你每天要有大量的運動和嚴苛的飲食,而這對于一個從來不運動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場酷刑。這時候,即使你開始行動,也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因為這個目標對你來說太難了,難到只要想一想都會心如死灰。
而對于我們的大腦而言,成就感才是最有效率的激勵方式。所以,在計劃執行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目標拆解成一個一個能讓自己產生成就感的小目標,讓自己能夠在小目標中循序漸進,不斷獲得成就感,獲得正反饋,從而讓我們持續行動下去,最終達成一個大目標。
就像你的目標是減肥20斤,每天運動一小時,那不妨讓自己在行動上的第一個目標設定為每天運動15分鐘,當我們能夠穩定而順利地完成第一個目標,那你就可以進一步,讓自己每天運動20分鐘,半個小時,逐步地提高目標的難度,最終完成最終的大目標。
細化任務
在我們設定好了一個合適的目標,就需要對要執行的目標進行任務細化。就如上面說的,每天運動15分鐘,那進行任務細化的時候,你就需要問自己這些問題:這15分鐘的運動要安排在什么時間段?在這15分鐘里,我要做什么運動?跑步,舉重還是拉升?如果是跑步,多少速度合適?如果是舉重,舉多重的杠鈴,一組舉幾次呢?
只有當我們在計劃的時候把這些細節的問題考慮清楚,那我們在執行的時候才不會因為需要費力地思考而延遲行動。如果你在執行的時候,還要去思考做什么怎么做,那只能說明你沒有在計劃階段下功夫,這勢必給我們的行動力造成了極大的阻力。
高效執行的最好策略,是一看到要做的計劃,就可以不假思索地無腦執行。這就要求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要將任務細化,考慮周詳:任務明不明確,能不能一眼就看明白?具體到每一個詳細的步驟了嗎?執行的時候,是不是可以不加思考地按步驟走下去?如果遇到了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當我們把所有這些東西都考慮好了,計劃才會是一個可執行的計劃,而一個好的可行性計劃,就像是繪制出了一個流程圖,下一步該怎么走,我們心里一清二楚。
給執行營造便利
當你想要畫畫的時候,如果你還在找畫筆,找顏料,那你只會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耗費掉自己行動的熱情。想要提高執行力,就需要給自己營造行動上的便利,讓行動所需要的客觀條件一應具足,從而減少我們行動的阻力。
也就是說,在你做好計劃之后,你需要想一想:這項任務需要什么樣的環境,什么樣的工具?哪些是我需要提前準備好的,放在哪里可以減少行動阻力?就像你要跑步,如果你的運動服,運動鞋都深藏在柜子里,這時候你需要翻箱倒柜地把裝備拿出來,那你還愿意去跑步嗎?但是如果你很早就把運動裝備準備好,放在門口觸手可及的地方,那在你想要跑步的時候,你就可以即刻行動,沒有內耗。所以,當你要讀書的時候,不妨把書放到顯眼的地方,當你準備學習的時候,不妨關閉手機,免受干擾。
建立內在的驅動力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毫不費力地行動起來,而且因為
全神貫注于所做的事情,我們更能夠進入到心流的狀態,從而不僅僅是達成目標,并且能收獲內心的幸福感。所以,我們需要去給自己的目標任務構建意義感,并且清楚地了解自己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情。
這其實依然涉及到了我們的價值觀:“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什么對于我來說是重要的。”,就像我持續地寫作,我不是停留在想要通過寫作賺錢養活自己,而是給它賦予了更多的意義:把寫作當成自我成長的一個工具,通過記錄下自己的思考來認識自己,重構自己;把寫作當做一個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媒介,希望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正面思考,可以給別人帶來價值和改變。這些更深層次的意義感,最終讓我能夠在下班之余依然去學習新知,思考人生,讓我能夠在焦頭爛額忙不過來的時候,依然能夠堅持輸出,持續地寫作。
想要在執行力上有更持久的高效,那就需要我們直面內心,找到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意義和驅動力,這才是我們擺脫平庸最本質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