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沉浸于
朋友圈。幾分鐘不看,就感覺自己和世界脫節。不斷刷新的信息,意味著新的機會或威脅,對它作出及時的反應,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這種錯覺一次次加強,造成一離開朋友圈就本能地焦慮、坐立不安。
朋友圈,已經占用了人們大量的時間,很多人入睡前最后一件事、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查看朋友圈。因為朋友圈,很多人已經沒有時間、也認為沒有必要再去專門讀書,不管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因為朋友圈龐大的信息量,會讓人產生已經獲取了足夠知識的假象,這正是對于讀書的最大威脅。
聽到這里,很多人頻頻點頭,還有人捧著手機會意地笑了。
問題是,朋友圈上大部分是信息,不是知識。更準確的說,朋友圈是一種信息消費。朋友圈看似是一種媒介、一個平臺,傳遞海量的信息,但因為它的社交屬性和隨之而來的商業利益,信息背后往往充斥著欲望、感官、拜金和利己。也正因如此,信息本身會變得更加生動,從刷屏中,人們可以獲得愉悅和刺激感。
這迎合了人類的天性。而且,和其他消費相比,信息消費大部分是免費的、不用花錢。人們可以無節制地消費。
但信息消耗的是人的
注意力。而注意力恰恰是一種有限的資源,顧此就會失彼。沉浸于朋友圈,客觀上減少了思考、閱讀和求知的時間。微信朋友圈的流行,還沒有幾年。我相信,多年以后猛回頭,人們會感慨,朋友圈的信息,就是注意力的“歲月神偷”。
國民沉浸于朋友圈的信息消費,是從讀書世界的集體沉淪。
知識越少,信息擠兌越明顯
信息不是知識,知識以信息的形式存在,但它是一種特殊的、有因果關系的、具備內在邏輯和結構的信息,信息要經思考才能“兌現”為知識。朋友圈在不斷地刷新,隨著手指劃過屏幕,大量的信息涌向腦部,就像銀行發生兌現危機,大家一擁而上、反而誰也沒有辦法拿到錢一樣,知識無法從信息中兌現。這就是朋友圈的“擠兌效應”。
此外,朋友圈的閱讀是隨時隨地的,非常碎片化,這加重了信息擠兌的效應。
更重要的是,信息擠兌還會反過來影響信息消費的質量。好的信息消費,就像其它消費一樣,需要知識作為指導。越沉浸于信息,用于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就越少,知識也就越缺乏,導致對信息的消費更加盲目。這方面一個重要的例證,就是老年人使用微信。很多老人在微信圈里傳播轉發的,都是聳人聽聞、夸大其詞的不實信息,甚至謠言。這種信息消費,事實上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干擾和麻煩。也就是說,知識越少的人,朋友圈的信息擠兌效應越明顯。
有人會反駁,朋友圈也有好帖子、也有知識。這個不能否認。但在朋友圈,我們往往是閱、不是讀。真正的讀需要一個情境,它不只是過眼,而是要過腦,需要把信息和個人經驗以及原有的知識體系融合起來,信息才能變成知識。朋友圈的閱讀,知識很難兌現。
我認為,要獲取知識,還是書更好,可以是紙質書或者電子書,但不是朋友圈。書有厚度、有邊界。讀書,要像啜飲一杯葡萄酒,像用一根吸管品嘗一瓶精心配制的飲料,慢慢品味、汲取營養。而朋友圈的閱讀,信息層出不窮,一個鏈接連著一個鏈接,沒有邊界,像對著消防栓喝水,水雖然又急又大,卻喝不到幾口,還被沖得頭昏腦脹。
我們需要信息,但更需要知識。讀書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更多的信息、而是知識。再多的信息,也不等于知識。如果只停留在信息上,就會永遠浮于表象。
有一天晚上,我在餐桌上建議太太再生一個孩子。太太笑著說,我不想生了,也生不了了。
“怎么生不了,你每天吃多一點、胖一點不就生了么?” 4歲的兒子想都沒想,就接話說。
兒子看到的,是現象,是表象世界的信息。人類最終要追求的,是知識。女人僅僅是胖,再胖,也生不出孩子。
要求知,我們要打開書本,細心專注的用好吸管。知識,唯此才能獲取。沉浸朋友圈,不僅是消極地拒絕讀書,而且是拒絕思考和成長。
(來源/騰訊文化略有刪改 作者/涂子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