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
碎片化閱讀,一般指的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網(wǎng)絡(luò)平臺攝入碎片化的信息,這種通過手機等智能終端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xù)續(xù)的閱讀模式被稱為碎片化閱讀。
對于碎片化閱讀的利弊,爭議很大。反對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的壞處包括無法形成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體系、弱化思考能力、摒棄深度閱讀、容易遺忘、易受情緒牽制、喪失閱讀的文化意義等;而支持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的好處是快捷、方便、高效、門檻低、信息量大、增加閱讀和學(xué)習(xí)的興趣、形成與他人的共同話題、娛樂時尚。
從某種角度講,碎片化閱讀的所謂“好處”其實恰恰是其弊端所在。或者說,對碎片化閱讀的不同態(tài)度,恰恰源自對碎片化閱讀諸特征的不同角度的解讀。
首先,和深度閱讀相比,碎片化閱讀削弱了閱讀的自主性。在精神產(chǎn)品極度匱乏的年代,求知欲旺盛的人們往往是饑不擇食,有什么讀什么;但是在今天所謂“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終端上的海量信息,又陷入一種選擇的焦慮。比如贊同碎片化閱讀的一種意見就認為這可以“形成與他人的共同話題”,其實這恰恰是閱讀缺乏個性和自主性的一種表現(xiàn)——不知道讀什么,那就大家讀什么我讀什么。正因其“信息量大”的特點,所以大量的時間其實耗費在信息的篩選上,而碎片化閱讀其實在這樣的篩選過程中已經(jīng)完成了——點開不同標題的過程,其實就是閱讀的過程,這不是時間的有效利用,而是時間的有效浪費,它讓碎片化的時間變成碎片化的人生。
其次,碎片化閱讀又是一種沒有超越性的閱讀。閱讀是對現(xiàn)實生存處境的一種提升而不是迎合,但是碎片化閱讀恰恰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在極端有限的時間里,在沒有任何閱讀計劃的前提下,人們更愿意抱著休閑消遣的態(tài)度,以“娛樂時尚”為目的,選擇那些輕松有趣的文字,排斥有深度有挑戰(zhàn)性的燒腦文章。有人說,碎片化閱讀讓某些不讀書的人開始讀書——在某種層面這確乎是事實,尤其是微信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使得很多原來從不讀書甚至從不看報的人都開始一種“閱讀”,但是這是怎樣的一種閱讀呢?眾多庸俗化的心靈雞湯、無數(shù)反科學(xué)乃至偽科學(xué)的“健康知識”,大量多年前就已經(jīng)被揭露的謠言……這樣的閱讀不但不會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見和謬誤;它不但沒有讓瑣碎卑微的人生得到絲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獲得了一種“知識”“觀念”層面的肯定——這樣的閱讀不是醒酒湯,而是麻醉劑。
第三,如果一個人的閱讀只有碎片化閱讀,那么與真正的深度閱讀相比,碎片化閱讀就成為一種“反閱讀”——它使人誤以為自己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其實是陷入了一種更體面、更坦然的浪費時間的方式;它使人誤以為自己在閱讀,其實是在做著一件與真正的閱讀應(yīng)該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反的事情。
有關(guān)“碎片化閱讀”,《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還專門做了一項調(diào)查,受訪人群中,00后占1.0%,90后占27.7%,80后占45.5%,70后占18.6%,60后及以上占7.0%。結(jié)果中44.3%的受訪者經(jīng)常通過網(wǎng)絡(luò)平臺接受碎片化知識,65.3%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快捷方便,49.6%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無法形成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體系,52.0%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需要深度閱讀作為輔助。
其中,正在讀大三的徐展新認為,有趣的碎片化信息可以幫助他發(fā)掘讀書時不感興趣的內(nèi)容。“就算沒有碎片化閱讀,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去看書,碎片化閱讀至少給一些人提供了一種簡單的獲取信息的渠道,讀總比不讀好”。
網(wǎng)友“Lachel”認為,碎片化閱讀成為主流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個人時間被工作、生活、娛樂分割和擠壓成碎片,人們難以進行整段時間閱讀;二是人們對信息和社交的焦慮讓碎片化閱讀的地位上升,信息的匱乏就意味著社交的落后,迫使人們不斷接收新的信息。但“Lachel”同時指出,碎片信息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并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且往往不夠嚴謹、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