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香港書展昨天揭幕。此次書展匯集了31個國家及地區的570家出版商參展,規模創歷史之最。而在繁榮景象的背后,有關港人閱讀方式和閱讀激勵機制的問題,更值得內地出版人和讀者思考。
閱讀方式:堅定選擇紙質閱讀
盡管號稱網齡12年,但16歲的香港中學生詹超軒一進香港書展現場,還是拖著拉桿箱直奔紙質圖書而去,父親這次給了他多達2000港元的書款,可以買至少15種書。“我和同學還是愛看紙質書,電子書不劃算!毙≌矊η嗄陥笥浾哒f。
雖然香港書展幾年前就開設了電子書展區,推動電子閱讀,但據觀察,最好賣的依然是紙質書。而在香港的公交和地鐵里,“低頭族”手中拿的不是內地人清一色的手機和平板電腦,所多的還是圖書和報紙。
“硬件設備并不是港人保持傳統紙質閱讀的原因!睍宫F場香港中華書局的一位編輯林先生對青年報說,在香港可以買到世界上各種先進的閱讀器和平板電腦,而讓港人依然選擇紙質閱讀,還是因為電子書閱讀成本。
林先生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彩色的閱讀器售價在1萬港元以上,其中內置附送電子書還多為一些零散章節,要看完整圖書還需另行付費下載。而在香港,下載一本電子書的花費,約為紙質書的5到7折,“如果加上閱讀器成本,看一本電子書可能要比買一本紙質書還要貴,讀者當然更愿意選擇有‘存在感’的紙質書來讀。所以在香港,紙質閱讀不可能被取代!
閱讀立法:激勵比強制更重要
在香港書展現場,青年報記者所感受的是香港人極大的閱讀熱情。最新的統計顯示,2013年香港書展共接待讀者98萬人次,其中香港讀者占89%,為87.2萬人次。而香港總共有市民700余萬,八九個人之中就有一人來逛書展。
但讓記者頗感意外的是,查遍香港法律,并沒有關于閱讀的法規。在沒有法規的強制性之下,港人的閱讀熱情又是如何被調動的呢?香港讀者金彩云是和兒子來逛書展的,不是母親逼著兒子來,而是兒子拖著母親來!跋愀鄣闹袑W對閱讀非常重視,暑假結束后,學生都要和同學們分享自己暑假里讀過的書,還要寫讀后感。書讀得多的學生會得到獎勵。最重要的是,讀書多的人是受到尊重的!
記者還了解到,雖然沒有閱讀法規,但香港有不少閱讀激勵制度,比如始于1981年的“香港公共圖書館義務工作計劃”,和始于1984年的“兒童及青少年閱讀計劃”,都在激勵幾代香港人閱讀興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拔艺J為,提供閱讀率固然需要一些閱讀配套舉措,但更重要的是激勵,使人覺得閱讀是生活的必須。”
[香港書展動態]
李敖評兒子:“我不是天才,他是”
昨天香港書展最大的看點莫過于李敖和兒子李戡的亮相。記者兩次見到這對父子,都是父親為兒子站臺,前一次是2010年8月末為《李戡戡亂記》,這次又是李戡的一本新書。80歲的李敖對23歲的李戡的滿意自豪程度自不必說。
李戡今年剛從北京大學畢業,他學的是經濟學,但他昨天坦言自己其實對經濟學并不感興趣,受到父親的影響,他更喜歡歷史,尤其是近代史。李戡的新書也是關于歷史的。李敖關注著兒子創作新書的過程。當他看到兒子不直接采用史料,而是從檔案里尋找蛛絲馬跡時,他很滿意,“我覺得這孩子做歷史不錯,從檔案入手,更能使觀點成立。”
李敖夸贊兒子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比我快地抓住重點”。他說兒子不僅總結能力強,而且記憶力極好,彈鋼琴,琴譜看一遍就記住了,這讓他當父親的自嘆不如。曾說過狂言“50年來和500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的李敖,昨天說到兒子竟甘愿退居次席,“我不是天才,他是”。
來源: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