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說,閱讀主要是一種消遣。簡·奧斯汀筆下那些英國鄉(xiāng)村的先生小姐,往往會在無所事事的煩悶午后展卷捧讀。那是一個充滿閑暇和草木氣息的時代,工業(yè)化的鋼鐵腳步尚未踏碎悠閑的田園舊夢。在沒有光電的日子,不讀書,又能找點什么樂子呢?
如果在大眾文化的層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國人也是為了消遣才讀書。在被稱為“文化熱”的上世紀80年代,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門庭若市的新華書店和各類書攤,閱讀是那個相對匱乏同時也相對悠閑時代的精神消遣。當然,這一時期的全民閱讀熱潮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即中國人此前剛剛經(jīng)歷了一個文化上的貧瘠時期,人們在讀書時大都帶著一股生吞活剝“撈回本”的狠勁兒,據(jù)說像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這樣艱澀的哲學著作都能引起搶購。但這種熱情并不專屬于閱讀,而是一種對精神生活豐富性的渴求,隨后以《渴望》為代表的電視連續(xù)劇就以新的形式搶占了人們晚飯后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