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學畢業之后再也拿不起書、拿起書也看不進去,其實這并不完全是因為懶,更大的可能是大腦閱讀回路本來就不太牢靠,再加上長時間不用,已經斷得差不多了。
而好消息是,雖然人腦神經元的數量有限,但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卻可以很多很多,而這種聯結對認知更為重要。更大的好消息是,只要學習,大腦終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聯結。八、九十歲高齡還腦袋清醒并非天賦異稟,其實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只是絕大多數人過早地放棄了學習。
那么,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呢?認知學家有幾條建議給家長:
1.別讓孩子成為“詞貧”生
閱讀并不是從孩子識字那天才開始。閱讀專家發現,有一個指標可以在孩子還不認字時就能預測孩子未來閱讀能力,誤差很小。
這個指標就是
詞匯量。孩子從小聽到的詞越多,未來遭遇閱讀困難的可能越低,閱讀成就越高。相反,那些“詞貧”生則有更高的幾率遭遇閱讀困難、學習困難、和提早輟學。
如何增加孩子的詞匯量呢?可以多與孩子對話,多使用豐富的語言,哪怕孩子不能完全聽懂,豐富詞匯的刺激對孩子的語言也大有益處;多給孩子讀書。任何一種語言,書面用語與口頭詞匯都大不相同。書面用語是閱讀的一大難點,如果孩子在閱讀前已經掌握了部分書面語,閱讀的難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2.不要過早逼孩子識字閱讀
既然成為優秀閱讀者這么難,又耗時這么長,是不是越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越好?專家的意見是:錯!
閱讀需要眾多的腦區合作才能完成,不同腦區的聯系和合作依靠髓鞘形成。在角回區髓鞘形成前,閱讀很難發生。雖然專家并不排除有個別孩子天賦異稟,但絕大多數正常的孩子要到5-7歲角回區髓鞘形成才能基本完成。在專家對照研究中發現,一組不顧孩子大腦的生理成熟度而超前識字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以后,閱讀能力基本被普通孩子反超。
3.小說故事是個好東西
很多家長認為讀小說是看閑書,對學習沒啥用,是不是這樣呢?腦神經學家通過實驗確定,閱讀小說可以增強腦神經的聯結!
實驗安排了一組測試,在十九天的實驗期,連續監測他們大腦靜息態數據。其中前五天和后五天不閱讀,中間九天閱讀小說。實驗數據表明,在九天小說閱讀期,被試的大腦負責語言處理、故事理解、與感覺相關、與運動系統相關的幾個腦區的神經元聯結都明顯增強,而且閱讀完成后,就算后面五天沒有繼續讀小說,這種增強仍然可見。
科學家還不能確定這種增強最終會持續多久,但很明顯,經常閱讀小說能持續強化這種神經元聯結。
讀小說增強了語言處理和故事理解腦區的神經聯結很容易理解,因為閱讀肯定要動用這部分的腦區,但讀小說跟感覺腦區和運動系統腦區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這部分腦區的神經聯結也得到了加強?
對此,主持實驗的科學家格雷高里-伯恩斯解釋:
“我們發現,在閱讀小說時,讀者仿佛‘進入’了角色的身體,大腦中與感官和運動系統相連的神經會隨著角色的感覺和活動而變化。我們以前打比喻說好小說讓人感同身受。現在,我們發現,好小說可能還實實在在地在生理上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我們知道神經元的聯結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生理基礎,聯結越多越穩固,人就越聰明。所以,再也不要說看小說對學習沒有用了。
由于人類的大腦并非天生為閱讀而設計,閱讀腦的改造是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把左側枕-顳腦區改造成“文字盒子區”這一步,既不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一夜成形,甚至也不可能加速推進,唯一不變的法門就是每天閱讀,不斷刺激,不斷訓練。
可能你說問:那這塊腦區原來是干嘛的?把它改造成閱讀區會不會傷害原來的”天賦“呢?
這個問題科學家暫時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目前的共識是:這個腦區原本就是由于分辨極其精密的視覺細節,我們幾十萬年前的老祖宗極可能是利用這個腦區在叢林里分辨動物細小的足跡差異,并由此判斷動物的大小、雌雄、去向。所以,除非你準備讓孩子重返叢林去過野人生活,否則建議還是好好利用這塊腦區閱讀吧。
最重要的是,孩子從孩童時代就開始培養閱讀習慣,能夠提升大腦的工作效率,增強閱讀和
文字理解能力,所以若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家長不妨按照文中認知學家們提供的這4條建議去做,以幫助孩子養成科學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