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對于很多人而言,4.23讀書日只不過是紀念讀書的日子。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讀書不應該成為一種被提醒和標榜的符號,而更應該成為自知與自覺的行動。在讀書日來臨之際,新浪讀書隨機采訪了十位讀書人,不同的職業背景、審美意趣、人生閱歷,相同的是一顆熱愛閱讀的心。他們以十種閱讀風格,十種
讀書方式,展示各自在書籍中翱翔的精神世界。
作為“豆瓣紅人”,遠子曾以一篇《國貿的地下王國》火爆網絡,那是根據他圖書管理員的真實經歷寫成的,F在,他依然堅持閱讀與寫作,實在太累的時候就聽音樂或發呆!白x書是一種不可取代的樂趣!彼f,“與影視相比,閱讀需要動用更多的想象力。”
劉璐:見習記者
劉璐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因為這個職業和讀書有很多共同點,永遠在發現一個更大的世界。她喜歡在書本中解構但又重新建構自己的價值觀,那讓她感覺生命挺精彩。說起喜歡的書,她推薦了《中產階級的孩子》與《鼠族》。
清泉淺井,文學翻譯
翻譯過《深夜食堂》、《斷舍離之自在力》等書的清泉淺井,現在在北京做堅持小班教學的清泉日語私塾。讀書是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書籍曾拯救了抑郁時期的她。喜歡日本近代詩歌和小說,也讀明清小品文,前者是她正在翻譯的書,她會把翻譯的詩篇放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與朋友們分享。她近期正在閱讀高村光太郎詩集《智惠子抄》與沈復《浮生六記》。
朱學東,媒體人,紙書愛好者
“好讀書,不求甚解,是我目前的閱讀狀態。”他的背包里永遠有一本在讀的書。無論在地鐵在飛機在高鐵上,還是在廁所在床上,甚至浴缸里,隨時隨地可能翻開書。他說,這些書在他人的眼中,大抵是無用之書,但正是這些無用之書,構建起了自己與眾不同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獲得了精神自治。
桑格格,青年作家
“我的
讀書習慣是一定要有兩樣東西:便箋小紙條,和筆記本。先把覺得好的用便箋紙貼住,看完全書,再看一遍貼過便箋的地方,如果還覺得好,就謄抄在筆記本上。這樣的習慣已經十幾年了。閱讀,在我生活中,和寫作并列第一吧。真要論細點,可能比寫作還重要。寫作要看狀態和心情,而閱讀,在任何狀態和心情下都可以進行,都可以讓我快樂!
鄭在歡,影視工作者,90后作家
鄭在歡坦言他的閱讀時間比較碎片化,“地鐵上,馬桶上,床上,電梯上偶爾也能看兩頁!彼H為無奈地表示,好多以前讀書的朋友現在滿足于電視劇,書很少看了。不過,讀書對他來說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很長時間不讀書,身心簡直比北京的空氣還干燥。”
喬蕊,編輯、商務、網絡作家
一個愛笑的北京女孩兒,每天的工作就是跟文字打交道,喜愛看書是她從事這份工作的初衷,這么多年過去了,桌子上的書越摞越高,每一本書都見證著生活的過往。“或許,有一天我會離開這個行業,但讀書會一直繼續下去!
金維國,職業保安
來北京有5年了。鑒于工作的特殊性,他的空閑時間會比較多一些,因為在職的是一家做閱讀文化的公司,偶爾的也會去公司的書架上看看又到了什么新貨!盎蛟S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會抓住每一分鐘充實自己!彼Φ。
林靜,蒲蒲蘭資深繪本閱讀推廣人
她說:“在孩子出生的時候,我用書來尋找語言。學著像嬰孩一樣,觀看這個世界。在書的世界里,每一種感受都得到真實的顯現和重視,不再是無足輕重的。我們讀書的時候,有人在認真地聽你說話,我們的靈魂是在一起的!
趙瑜,作家。魯迅愛好者
曾長時間閱讀魯迅日記和書信。并寫作出版《小閑事:戀愛中的魯迅》一書,受到好評。在寫作小說的閑暇,他喜歡閱讀魯迅的書信和日記。“這種閱讀讓我能體會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生活習慣,甚至是精神成長的隱秘參照!壁w瑜這樣說。
來源:新浪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