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和長輩的畢生寄托,怎么讓孩子讀好書,是社會和廣大家長朋友都關心的問題。而兒童青少年閱讀現狀,撇開
閱讀效率不談,“無好書”就已經夠讓人憂。
每至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少年兒童的文化教育問題,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問題,他們的文化閱讀問題等等,都會成為媒體和家長關注和議論的話題。而如果說到當下少年兒童文化閱讀的一些現狀,少兒科普讀物出版乏力、兒童文學寫作人才缺乏等問題,卻讓人產生一些憂思。
給孩子挑好書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培根的名言,常被家長老師用來鼓勵孩子閱讀。但你可能常常聽到這樣的感慨:現在給孩子挑好書,挺難的!很多書的內容圖畫都是從成人本位的功利主義出發,而非兒童本位的趣味主義,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存在負面影響。
曾經有一項調查表明,75.7%的父母希望孩子閱讀的書籍是能夠對孩子學習有幫助的,而孩子最喜歡的“漫畫”則被父母排在最后一位。或許,父母們的期望有些急功近利,某種程度上與當前許多漫畫讀物過于低俗有關,事實上豈止少兒漫畫讀物,諸多的少兒文字作品、音像制品不也同樣面臨盡快脫“俗”的問題嗎?
縱觀當下書店熱銷的一些少兒圖書,不難發現,低幼啟蒙是各個少兒社產品的基礎板塊,也是門檻最低的門類,市場上產品同質化現象相當嚴重,這同樣增加家長們選書的難度。同時最近一兩年少兒圖書市場里,少兒科普出版很乏力,無論引進還是原創,少兒科普圖書不僅數量較少,品質上也很少有讓人眼睛一亮的。記得早在2000年、2001年,引進科普圖書還特別多,各種門類、各種角度都有,十分熱鬧。而最近兩年科普圖書細分市場持續下滑,其實不是因為沒有需求,而是有效供給不足。因種種原因許多少兒類出版社都不太關注科普,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兒童文學寫作人才缺乏
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有9000多人,專門從事兒童文學寫作的只有600多人,而中國的少年兒童有近4億。無疑,中國兒童文學寫作面臨著人才缺乏的問題,提議更多的成人文學名家介入到童書寫作。
作為文學名家,他們的思想深度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新中國成立后,在兒童文學創作舉步維艱的時候,政府和作協就有過大力的倡導,使得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兒童文學創作非常繁榮,艾青、陳伯吹、張天翼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冰心在解放前只為兒童寫過一篇《寄小讀者》的作品,到解放后,她開始專門為兒童寫作。當時成人文學名家介入到童書寫作,為繁榮兒童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進入21世紀這10余年,兒童文學逐漸地不被重視,又加上市場和利潤的誘惑,使兒童文學發展遭遇一些困境。事實上,少兒文學板塊近年上升相當厲害,但是品種較單一,特別是原創領域,僅僅局限在鄭淵潔、曹文軒、楊紅櫻等少數幾位作家及作品,作者、作品多樣化不足。雖然我們有一些優秀的童話作家,但童話似乎還不能成為少兒閱讀主流。童話的閱讀主體年齡偏低,大多數家長買童話書的時候仍然只選經典的,像《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些國內著名童話作家的作品始終難達到暢銷的程度。
校園小說在當下較受歡迎,是少兒文學閱讀的主流,但創作者隊伍不足,沒有足夠的產量。不少出版社推廣鄭淵潔、曹文軒、楊紅櫻等及其作品的力度較強,還需要有進入市場暢通的渠道和機制。
少兒“分級分類閱讀”引關注
“分級閱讀”儼然成了當下一個兒童閱讀熱點話題。兒童分級閱讀的概念最先產生于歐美;后來,在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分級閱讀以“橋梁書”的形式得到了普遍認可。而中國大陸的分級閱讀概念是隨著一套2007年引進自法國的“橋梁書”的出版而“舶來”的,此后,隨著多家出版機構陸續推出的“分級閱讀”、“橋梁書”品種的出版、一些分級閱讀研究機構的成立,分級閱讀受到了多方關注。值得一提的,分級閱讀自產生至今,始終存在著“是否真的有必要”的爭議。
其實,影響兒童分級閱讀的一些因素,要從人、書、環境三個方面來綜合考慮。人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年齡和認知的發展。9歲以前是兒童發展閱讀能力第一個階段,他們開始學習閱讀。10歲以后,兒童用閱讀來學習。學習閱讀是掌握閱讀的方法,10歲以后是將閱讀作為工具擴展知識。除了認知的發展,還有因性別不同,喜好不同。在有關書的因素中,篇幅是影響分級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第一,編寫教材有一個內部的簡約的說法:長一個年級長100個字,如小學一年級是100個字,二年級是200~300字。第二是生字、生詞。國外用5根指頭法判斷適合孩子的閱讀。一本書隨手翻一篇,看到不認識的字,就用指頭按住,如果這篇文章按滿5個指頭,就基本上可以斷定超出了閱讀的能力。但對中文來說這有特殊之處,中文孩子只要認識1000個左右的常用的漢字,就可以實現流利的閱讀。而且孩子到一定年齡之后,會猜讀、會跳讀。此外,在書的因素中,還有詞匯、情節的難度,圖書類型,翻譯的質量,閱讀的拼音等輔助手段影響“分級閱讀”。
環境的因素則包括家庭、學校的閱讀氛圍,以及書籍的數量,父母和老師對閱讀的態度,教師的教學和父母的共讀是否頻繁,老師的教學是否到位等。對此,有學者指出,對兒童的分級閱讀,要深入研究,廣納建言,緩出結果。
較之分級閱讀,“分類閱讀”的研究和推廣似乎更為迫切。如怎樣出版男孩、女孩各自“必讀”的書目,怎樣制定少男少女的閱讀書目單。同樣還涉及到單親兒童的閱讀、殘疾和智障兒童的閱讀、少數民族兒童的閱讀等。因為,只要我們關心當下周遭的各種群體的閱讀空間,我們就會自然地關注和思考到這樣那樣的閱讀問題,比如數百萬單親家庭的孩子或其父母在閱讀或聆聽“繼母”這個頻繁的童話形象時會是怎樣的心境呢?同樣,在讀物編纂和閱讀推廣中,“性”、“暴力”、“金錢”、“死亡”等題材在“分級分類閱讀”中都應該作為重點和難點來正確地處理解決,等等。
好水才能澆出好花來,怎么給孩子寫好書,怎么給孩子挑好書,怎么能讓孩子
提高閱讀效率,這些問題都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朋友關心之重點,雖然現狀還不樂觀,但只要我們一起努力,相信會有更多更好的書給孩子閱讀學習。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