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的不斷發展,呈現在的我們面前信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如果我們繼續按照以前工業時代逐字逐句的方式從頭到尾的閱讀,勢必會影響我們寶貴的時間,而且也不一定有利于我們對文章或者書本的深入理解。
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升級我們的閱讀操作系統,從傳統的閱讀方式向快速閱讀的方式轉變。要想達到快速的閱讀,這不僅需要刻意的訓練,而且本身也與閱讀者的閱歷和知識背景相關。
在德國作家克里斯帝安.格呂寧出版的《超級快速閱讀》一書中,給我們羅列了主要的閱讀誤區、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
下面我們來具體談談:
閱讀誤區
1、大部分人以為在閱讀中,我們的視線是隨著閱讀的進度一直勻速移動,看完一行然后再換一行的。但是這是大腦的一個錯覺,我們的眼睛就像一個攝像頭,需要對焦,拍攝,獲取。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眼睛是跳躍的,而且是反復跳躍的。
2、在我們小時候學習字母,單詞的時候,會把字母作為最小的單位,因此總是習慣
逐字逐詞的閱讀文章,成人后,這個習慣也一直沒有改過來。于是這種低效的閱讀方法的在互聯劃時代弊端越來越明顯。正確的應該以語意單元為最小的閱讀單位,并且要逐步擴大自己的閱讀視線。
3、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我們喜歡心里默讀,似乎感覺只要心里讀出來,就能容易理解了。其實在我們心里默讀的時候,會無形中降低我們的閱讀速度,也對我們理解造成影響。
閱讀方法和閱讀的步驟
第一步:先要做好閱讀前的準備工作。閱讀一本新書猶如完成一幅拼圖。如果我們從頭到尾一塊一塊地拼,不但會耗費很多的時間,而且也不一定一下子就拼得正確。如果我們在拼圖之前,先看一下整幅圖,然后從大堆的碎片里找到4個角,估計好大致的位置,再拼出完整的四條邊,就可以給整幅圖架設一個整體的框架,這個準備工作完成以后,整個拼圖工程就方便多了。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
首先需要有一個整體的框架,用5分鐘的時間先大致瀏覽一下書的標題、副標題、插圖、表格以及被加粗或是變成斜體的關鍵詞。
其次要學會記積極提問,雙向閱讀。不僅要自下而上的歸納文章的主要結構框架,還要自上而下的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整本書中。要學會批判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論證手段,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能問問自己,如果我是這本書的作者,我會不會這樣設計書的行文結構?會不會這樣謀篇布局?當我們帶著目的去主動閱讀的時候,實際也就建立了與文章的更多的交流和互動。
這個其實和交朋友也差不多,如果我們對某一個人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那么我們之間的友情就不大可能深交。如果我們對某個人的興趣、愛好、脾氣、品行等比較熟悉,那么我們之間就能建立更強的鏈接,能更加深層的交往。
第二步:要借助工具來梳理和呈現文章的脈絡和結構。其中視覺卡片或者
思維導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主要的原理是模擬大腦的發散思維,通過關鍵詞,把作者的思想一層一層自上而下的呈現。這樣就可以讓邏輯脈絡一目了然。我們在看完書后,根據僅有的幾個關鍵詞就可以復述和回顧本文的核心思想和寫作意圖。這極大地加快了我們對于新的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第三步:要積極的訓練我們的閱讀速度。
本書作者給我們列舉了幾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
方法一:由于我們的眼睛天生對運動的物體感興趣,所以在閱讀時最好借助一定輔助工具或者引導工具。當我們的
注意力不在書本上的時候可以通過手指的滑動讓我們的注意力重新回來。然后用食指或者中指作為視線的引導工具,逐行的進行快速閱讀。
方法二:我們也可以采用3-2-1閱讀法。就是你對一篇文章第一次先用3分鐘閱讀。滿3分鐘后,停下來大腦思考一下自己的能回憶起多少的內容。然后用2分鐘閱讀相同的內容,而后再回憶和復述這部分的內容,把原先模糊的部分更新進去。最后則采用1分鐘來閱讀相同的部分,然后再回想自己的閱讀內容,看看自己還有哪些內容有模糊和不清楚的地方。如果你的一開始的速度是300字/分鐘,則經過訓練后你可以到達900分鐘/每字了。這個過程需要反復的練習,這樣閱讀的速度才能逐步提升。
方法三: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讀了很多的書,但是過了幾天,書的內容早就忘掉了。似乎很難有效的記住書中的內容。要想記住某些信息,有3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第一、可以將其與自己既有的知識網絡結合在一起。
第二、也可以通過充分調到自己的五大感官來記憶。即通過人體的五大感官來同時接收信息,然后把這些信息整合起來,加深對信息的印象。也可以使說通過多管齊下,這樣我們對一個物體或者事情的了解會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第三、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把要記住的內容串聯起來,不斷
聯想記憶。讓自己通過一個情景來更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