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微信上看到朋友轉載的文章《你是第幾級人才,思維方式決定層次高低》,文章里講述了思考能力的層次。閱讀過后,作者春林老師的詮釋點亮了我的困惑:為什么同而為人,別人的思考能力會這樣厲害?
在進行快速閱讀書籍尋找答案之前,我回想起自己思考能力低下的兩個表現:
■ 對于閱讀或學習的內容,只會接受,不會提問,不會質疑,也很難產生較為獨特的想法,普遍只會人云亦云。
■ 對于知識點,自己看到的僅是點,無法進行線、面、體的延伸,所以才導致學了等于無用的現象。
發現:思考能力不足的負面影響還是很嚴重的。后來快速閱讀了彭小六老師的作品《洋蔥閱讀法》后,開始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所理解。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開始重新理解這幾個的概念詞,分別是:思考能力、快速閱讀、知識晶體、思維框架、,因為小六老師說理解概念是對認知的基礎。
思考能力,通常我們指的是人動腦子的能力。那反映一個人思考能力的強弱是看他所給出答案的質量高低。而答案一般是怎樣產生的呢?通常是指在我們“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擴展,鏈接到另一樣新的“物質”,從而產生的結果。所以反過來,也就是說一個人思考的能力就是指它連接的能力。
快速閱讀,按專業的速讀機構
精英特速讀記憶網站所言,快速閱讀其實是指以很快的速度去閱讀并達到記憶的效果。我曾錯以為只要達到快便是做到快速閱讀,但事實上如果達不到記憶,那也等于白費功夫,“閱”務必要留印才算“讀”。
知識晶體,這個名詞是古典老師發明的。簡單點理解就是一個知識點我們看作一個獨立的晶體,它在我們腦袋的庫存取決于我們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像知識淵博就可以理解成這個人的知識晶體很多,可以隨時“發貨”。
思維框架,用小六老師的解釋就是:等同于一間房子的架構,而我們平時閱讀的“晶體”是建筑的材料。如果沒有這個架構,我們是不知道磚、瓦、梁、水泥都用在哪里,只有在這個架構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把材料的作用發揮出來而知識也是一樣,零散的知識是很難獨立產生大作用的。
當我理解了這些概念,我隱約中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那究竟聰明人又是怎么思考的呢?
前提,要想做到“思考”,先得有一定的知識晶體庫存量,而快速閱讀是增長知識晶體的最主要途徑。小六老師特別重視快速閱讀,曾在書上多次提到快速閱讀是篩選信息,提高效率,拉開普通人距離的重要技能。既然說是技能那肯定可以通過后天的練習進行提高,精英特速讀記憶軟件就是不錯的選擇。
其次,思考的時候要學會結合
思維框架,這就像牛頓所說的: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我們還沒有自己的思維框架時,我們不妨可以借助其它“牛人”所發現的思維框架進行思考,如比較適用的:3W定理when(什么時候:時間)、why(為什么:原因)、what(做什么:行動),從這3個方面入手思考,逐步形成習慣。那漸漸地我們遇到問題,就會沿著這些方向進行延伸。
最后,就是知識晶體的結合。還記得我上文所提到的思考能力低的表現嗎?每一個知識晶體其實就是一個點,把兩個知識晶體連起來就是一條線,三個點就是一個面,而多個點連起來就是一個整體。而創新就是在利用這些點之前進行組合,最終得到新的東西。就像我現在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一個創新的成果,我通過快速閱讀了春林老師、小六老師和古典老師的知識晶體,從而產生的新鏈接,最終解答了自己的困惑,這就是思考的過程。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