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本質是建立圖像聯系
當我們小時候剛開始學習說話、與人交流的時候,我們需要學習怎樣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怎樣去把內心的所想用恰當的語言說出來,同時,我們還必須要去理解別人所表達的意思。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來理解別人的話語,怎樣來理解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段話的。
例如媽媽對我們說:“媽媽要洗衣服”,她可能會指指自己,然后指指衣服,然后再做一個搓洗的動作。根據媽媽這個人、衣服的形象、以及搓洗的動作,我們就能大致明白媽媽想要表達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我們把這些具體、鮮明的
圖像聯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能大致理解媽媽所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到了上學的時候,老師剛開始教我們認字的時候,都是從最簡單的名詞教起,例如“人”、“山”、“水”等等,而且少不了會在生字的旁邊給出相應的圖畫。
<
當我們把這個生字的寫法與相應的圖畫建立起聯系的時候,我們也就能夠理解這些字所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理解的本質就是建立圖像聯系。任何更高級、更復雜的理解,都是以這些基本的、具體的圖像進行相互聯系開始的。
當這些圖像聯系非常熟練之后,我們即使不必刻意地去進行想像,也能很快地明白對方的意思。這個時候,雖然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圖像聯系的內心過程,但事實上這個過程是存在的,我們的潛意識已經飛快地把這一圖像聯系過程完成了,因此我們才得以快速地理解對方所說的話。
而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眼睛看見的是文字,并沒有聽到聲音,但事實上我們是通過默讀來進行閱讀的。我們的嘴巴雖然沒有發出聲音,但我們通常都要在腦海中進行默讀,才能比較容易地理解文字的意思。
這種聽不見聲音的默讀,其實就像是我們在腦海中進行看不到圖像的想像一樣。大腦中看不到圖像,但我們仍然可以比較清晰地想像一些圖像,例如踢足球的場面、看表演的場面等等。同理,我們的嘴巴雖然沒有發出聲音,但腦海中默默的聲音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的。
事實上,就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部分情況會用到默默的想像,而大部分情況都是在用這種默讀的語言。所以,當我們對兩種以上的語言都比較熟練的時候,例如說粵語的人學會了普通話,就會發現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必定是在用其中的一種語言在腦海中“說話”。
所以,當我們一直在用聲音(說話的聲音、默讀的聲音)這個工具來進行理解、表達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首先是接收到了這些聲音語言,然后潛意識再把這些聲音語言轉化為圖像語言,直到建立起圖像聯系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達到理解的狀態。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并不理解對方所說的話、并不理解一段文字的意思時,往往是我們沒有能夠快速地在潛意識中建立起具體、生動的圖像聯系,因此也就會感覺到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