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閱讀有利于
寫作,這是很多人公認的觀點。但我覺得,寫作也可以幫助閱讀,尤其是需要邏輯分析與理解的快速閱讀。
我的速讀記憶學習總結
自從使用軟件訓練
速讀記憶,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定期寫文總結自己對速讀記憶學習的感悟。我覺得,學問也好、技能也罷,學習的過程都是從淺入深,對學習對象的理解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精進而有不同的;但若沒有各個訓練階段的成績對比和看法差異,又怎么能知道自己的速讀水平是否有實質提升,學習的思維是否發生正面的轉變,從這些提升和轉變,又能發現學習過程中的什么問題……所以,從一開始學習到現在速讀18級,訓練中每一次取得了新成績,有了新感悟、新看法,我都會寫文來總結。
很多人會說,寫文,開始最難,因為不熟練的時候,寫著寫著就要沒話找話說,熟練了,就輕車熟路……但我卻覺得,這種看法更適合技能操作。至于寫文,我覺得,最開始,可能難,也可能不難,因為不知道好與差,就按照自己的思緒不管不顧寫下去,這時,難的是如何把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形成語句;但到后來,隨著寫的文越來越多,對同一類的文章漸漸有了點評價好壞的感覺,當這種感覺慢慢成為一種標準,對自己的寫文要求也會隨之攀升,此時,難的不僅僅是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以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寫出來,更是要把行文思想整理成有邏輯的脈絡,并讓這種邏輯合情合理,或者說,以合適的方式展開一篇篇論述。
邏輯與寫文
在整個寫文的過程中,最頭疼的是說理性的文章,或者與我學生階段不太擅長寫議論文有關,那時的作文被批立論不強、論據乏力,但直到去年,才知道議論文也是有“門道”的:同樣是論點,有立意高低之分;同樣是論據,有論證強弱之辨;同樣是立論方式,有邏輯密疏之考。至于其中的舉例、說理、正論、反論……足以匯編成一堂堂專題課。
而我,在近半年的速讀記憶學習總結中,起初幾個月的文章,有很多篇本該說理的文,卻基本是平鋪直敘,有論點,卻沒有邏輯分層的論證過程。以至于現在回頭看來,好多篇都是自己并不滿意的,但——它們確實是我寫出來的。
把一篇篇文章看過來,從最初到近期,最大的感受有兩個:
1.對速讀記憶訓練的心得體會更貼近理論和原理,內容上也更務實;
2.文章的邏輯條理性有所提升,甚至已經有了專題策劃的雛形(也離不開精英特老師的指導)。
再想想現在與幾個月前的寫文準備工作,最大的變化就是,以前是想到哪,寫到哪;現在是每寫一篇比較專業的總結,都會按照說理文的邏輯來思考文章的內容安排,如果需要寫專題,就會思考專題里需要放什么內容,具體到每篇文章里放什么欄目,什么內容。
曾經,最頭疼邏輯,什么理論用什么論據證明,什么理論可以推導出另一個理論,尤其是關于專業議論,觀點是什么,如何立論,觀點之間有否有牽連延伸等等;現在,雖然也不算很輕松,卻會在寫文前自然地去想這些問題。
但再往深處想,之所以會有這些轉變,根本原因還是自己邏輯思考力的提升:每在訓練中遇到難題,就會從難題的各個方面邏輯地思考難題產生的原因;每解決一個難題,就會不自覺地從各個方面分析難題是怎么解決的;每做一個新的訓練,就會嘗試各種方法,以試探是否對訓練有益……
寫文與閱讀
細心想想,寫文與閱讀就像是邏輯思考的一對相反的方向,寫文是思考怎樣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通過層層的文字表達,閱讀則是根據作者的層層文字表達反推作者的寫作心境和文章思想。
如當我寫一篇速讀記憶的經驗總結文時,先想我的主題要寫哪些內容來做支撐,這些內容是層層深入還是開門見山,是用正面論證闡釋還是用反面例子反推,每一種不同的材料安排方式背后,都是我對這個主題不同的思考角度、展現方式和寫文目的。
而閱讀也是如此,有的文章是開門見山,有的文章是層巒疊嶂,但離不開的一個中心就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從文章的材料安排上講,作者對每一個部分的安排對主題的表達都有不同的意義,對這些材料的層層邏輯分析與總結就是探尋作者寫作思路的過程,最終得出的結論便是作者的中心觀點。
從這個意義上講,同為寫文,自己寫文的過程也是很多專業人士寫文所經歷的過程,自己行文的思路歷程也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材料安排問題,所以,寫文有利于閱讀,尤其是建立在邏輯分析理解基礎上的快速閱讀:推己及人,思考作者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是什么,又是如何展開論述的,自己對這個主題又會怎么寫……
總結
多閱讀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蘋果”,不僅能促進快速閱讀,還能培養
邏輯思維,而且相比閱讀,寫作更是一種更直觀的探究作者寫作思路的練習方法,所以,大家有時間,也可以適當寫一些論述類的文章,親身體驗成文的過程,提高邏輯閱讀語感!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原創文章
作者:Wstars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