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今人們對于讀書存在兩大誤區,一是對手機的過分依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朋友圈”,致使偏離紙質文本的傳統閱讀的誤區,二是太過重視功利性閱讀,而忽略了那些對人本身的涵養、素質等方面能起水滴石穿作用的書籍的閱讀。
讀書的童子功,從小練就。盡管我們重視讀書對于人成長的作用,現實中的我們,對于讀書卻存在著誤區。
如今,農業時代早已經被電子時代所取代,但是,農業時代的馬車可以被火車飛機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所替代,紙質文本的閱讀卻是不可能被電子文本所替代的。盡管電子文本可以有檢索和瀏覽的便利快捷,閱讀過程中和紙質文字的親密無間的撫摸與想象,那種親近的在場感和肌膚相親的快感,如同聽音樂,在唱盤里和在音樂廳里,那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紙質書籍的閱讀的這種感覺和感受,在電子文本中難以比擬。因此,盡管時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在書的閱讀方面,沒有進化,只有變化。
所以,讓一個人在最初成長階段,養成紙質文本的
閱讀習慣,是首先需要提倡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讀書中的“讀”字名副其實。因為讀不僅需要瀏覽的快感,更需要深入下去的靜心和思索,讀,才可以不僅止步于眼球,而能進入我們的大腦和身心,才能改變如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朋友圈”的閱讀現狀的誤區。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的營養成分,應該是多樣的,才能夠達到營養的均衡。一個人的讀書,同樣需要這樣的營養均衡,才有可能讓書幫助我們健康全面地發展。素質教育,其中重要的方面就來源于讀書,需要讀的,不能只是課本和教輔這樣功利性的書,而是要多讀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書。這些書,和考試一時不沾邊,但是,對于孩子的成長卻是必要的,是一輩子的基礎營養。而且,這種營養的吸收,是潛移默化的,會起到水滴石穿的作用。
因此,改變我們如今的閱讀現狀,除要改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朋友圈”過分對于手機的依賴,走出偏離紙質文本的傳統閱讀的誤區之外,還要特別重視對功利性閱讀的警惕和批判。
我們的孩子需要讀一下“無用”的書。這些所謂“無用”的書,尤其是文學方面“無用”的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甚至是重要的維生素。這方面的書對心靈的啟蒙和滋潤作用,恰恰是能夠幫助孩子情商方面培養的最佳路徑。文學書籍的作用在于滋潤心靈,在給予溫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方面,是其他書籍無可取代的。日后長大當然可以再
來閱讀這些書籍,但和當時的閱讀已是兩回事,所有的感覺和吸收都是不一樣的。青春季節的閱讀和青春一樣,都是一次性的,無法彌補。一切可以從頭再來,只是安慰自己于一時的童話。
如果我們重視讀書,尤其是讀書對于一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首先需要面對這樣兩個讀書的誤區,進行自覺的調節和改進。
我始終以為,一個人的讀書,應該萌芽于童年和少年,也就是說,童年和少年時讀的書的作用至關重要,它會幫助我們打下人生結實的底子,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一生。有書陪伴著我們的成長,是最快樂最有營養最生動的成長。
在這樣的成長路上,我們心中繽紛如花的幻想或夢想,流星一閃的感動或感悟,甚至紛亂如云未解的迷茫與困惑,都可以在書中碰撞、交流,融會貫通。書是一個人成長路上最便當最親切最適宜的伙伴,就像能夠照見自己影子的一面鏡子,能夠量出自己長沒長高的一種很有意思的參照物。
我們在書中激蕩起的浪花,會是那樣的濕潤而明亮;撞擊出的火花,會是那么的璀璨而有趣,洋溢著只有孩子成長過程才有的鮮活生動的氣息,其中哪怕是放大的愛恨情潮,乃至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嘆息和痛苦,
都會在那些美好書籍所呈現出的美麗文字中找到幽婉的回聲;或者說,在他們的文字的吹拂下,讓自己的情感變得細微而柔韌,善感而美好,如花一樣搖曳生姿,如水一樣清澈見底,清純可愛,活色生香。
從某種程度而言,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閱讀史。那么,一個人童年和少年時期的閱讀,便是浸染在他們成長史上至關重要的底色。
作者:肖復興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