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間學習效率高?一直困惑著人們,目前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相關研究證明:饑餓會提高人們的
學習能力和
記憶力,讓人更聰明。因為人在饑餓時胃黏膜中會產生名為“GHRELIN”的胃饑餓素,它能刺激大腦中負責學習區域內的神經細胞。
饑餓激素主要在饑餓時由胃排空時的胃黏膜上皮細胞分泌,與位于身體多個部位(主要是垂體)的受體相結合。主要作用是刺激垂體釋放生長激素,并可作用于下丘腦攝食中樞,增加饑餓感。
事實上,在大腦的其它部位,包括海馬,也都發現了饑餓激素受體。
Diano等首先證實,外周循環中的饑餓激素可穿過血腦屏障,到達海馬。他們又進一步發現,與未注射饑餓激素的對照小鼠相比,注射饑餓激素小鼠海馬的樹突棘突觸密度顯著增高,結果顯示,給小鼠靜脈注射饑餓激素或饑餓激素受體激動劑后,小鼠在一項依賴海馬功能的迷宮實驗中的表現得到了改善。
無論是野生型小鼠還是已經顯示出阿爾茨海默病癥狀及病理學改變的小鼠,腦室注射饑餓激素都使其在逃避實驗中的表現得到了改善;Diano認為,在食物被剝奪的時候,高饑餓激素水平之所以會導致學習和記憶能力的增強,是因為動物此時需要更高的認知技能來追蹤食物源。
美國的科學家認為,該研究顯示,即是野生動物,補充饑餓激素也可改善學習和記憶能力。這就提示,正常動物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在空服即饑餓時可以增強。這提示,在饑餓時學習效率最高。
當然知道了這個訣竅,不是讓大家不要去吃飽,硬是要挨餓,而是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不要暴飲暴食,合理安排作息學習時間。比如吃過午飯后那段時間都會感到困乏,適合睡個午覺,畢竟1小時的困乏學習比不上10分鐘的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