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網上開始鋪天蓋地的宣揚理解記憶如何的好,機械記憶(俗稱死記硬背)怎么不好,比如機械記憶效率低、遺忘快……似乎機械記憶這種記憶方式就沒有一點好處!如果你擅長機械記憶,便無藥可救了?理解不了,就無法完成記憶!機械記憶與理解記憶,究竟該如何取舍?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結合我的經歷談機械記憶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很多事情并不是像自己想象中那樣——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成功。明白這個道理后,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往,尤其是求學路上,那些不順暢的過往:比如,小學、初中時代的我,學習不錯,高中以后,理科出現較為吃力的現象,但我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那種不管三七二十一,背下來再說的學習方法上。
直到工作后,我發覺自己也沿襲了學生時代的思維方式,即:不管拿到什么,第一反應就是先背下來!可是,這樣做的效率實在不高,工作平平,并不出彩,于是,我開始思索自己為什么總是會有這樣的思維習慣。
經過分析,我發現是從小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小孩子時期,自己常常因為能記住很多東西而受到大人的夸獎,于是,我便以為不管什么東西,只要背下來就萬事大吉了,哪還需要費腦子去思考。這種學習方式,在小學初中這些需要大量記憶就能應付的時期很管用,可是到了高中,乃至后面的工作中,開始變得越來越行不通了。
機械記憶與理解記憶,孰優孰劣?
現在,我終于知道自己這種學習方式就是典型的“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憶,一味的采取抄寫、背誦等原始的記憶方式,雖然能靠著“勤奮”取得一些學習成績,但是這種機械記憶的方式得來的知識,并不牢固,而且久而久之,還會造成自己的頭腦變懶、思路變窄、
思維僵化,這一點,我倒是深有感觸。
是不是,就意味著機械記憶毫無用處呢?當然不是,至少一個人在知識經驗較少、理解水平不高時,是很有必要死記硬背很多內容,來豐富個人知識面的,畢竟,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的領域時,只有先記住這些陌生的名詞,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進而實現牢固記憶的目標。同時,對于一些沒有意義的內容,也只能通過簡單原始的機械記憶去實現。
至于受到大眾青睞的理解記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理解記憶,是一種意義記憶方式,簡單說來,它的記憶過程是需要大腦思維的參與,是要求分析、思考、理解的。比如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各種記憶方法:聯想記憶、歌訣記憶、思維導圖記憶等,就屬于理解記憶的模式,這種記憶方法相較于機械記憶來說,更強調思維,注重理解,一旦掌握這樣的記憶方式后,就能記得快、記得牢。
雖然理解記憶的效果不錯,但是記憶起來卻并不輕松,比如編碼記憶、定樁記憶等,首先得費好大一番功夫,把要記憶的材料整理出來,然后才能記憶。在每次回憶的時候,還得借助這些樁子等來喚起回憶,難免有點麻煩。另外,有的人會因為過分迷戀理解記憶,而出現思維局限,比如,認為記憶過程中,總是先理解再記憶,如果理解不了,就無法記憶!
死記硬背+理解記憶相結合的記憶模式,最高效
經過這樣一番梳理,我發現自己的心情輕松了許多,至少機械記憶并不是一無是處,理解記憶也不是完美無暇,二者的關系,其實就像速讀和記憶一樣,是相輔相成的,只要我們在記憶過程中,以理解記憶為主,機械記憶為輔,二者充分結合起來各自發揮長處,就能大幅度的提升
學習效果。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原創文章
作者: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