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最強大腦》,對里面選手的超級大腦驚為天人。而其實,
超強記憶力或許靠天賦,但天資一般的我們,卻是可以通過學習記憶法,不斷積累
記憶技巧的。只是,記憶法雖然“好學”,卻不容易“學好”。
“好學”與“學好”
記憶法好學嗎?網上有相關的各類文字、圖片、視頻資料,書店里也有相關的書籍,足以供自學。而記憶法作為一門實踐的科學,更可以隨時隨地上手練習:用任何一種具體的記憶方法記住一段材料,就可以叫做“會用”記憶法。
我們從小到大不知用過多少種具體的記憶方法:歸納、總結、提綱、重復、口訣、字頭……可以說,每個學生時代過來的人,都會那么點記憶法;可是,能夠稱得上記憶大師,或者至少能夠在小范圍的圈子里稱“記憶高手”的,卻是寥寥無幾。
所以,記憶法不容易“學好”。
記憶法難學好,歸根到底是四個字:“不能”與“不愿”。
客觀的“不能”:歷史教育傳統和實際教育狀況
歷史教育傳統:
記憶法難學好,在我國,可以說是有歷史淵源可尋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國的教育向來倡導吃
苦精神,稱贊一個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多從其勤奮刻苦來談,而不會說這個人如何如何有學習技巧;古書里倒是有不少聰明人,“學貫古今”、“
過目不忘”、“料事如神”……可惜都是虛指。
所以,我國歷來便沒有沒有此類的學習榜樣,更沒有強調記憶的教育傳統,若有人試圖巧學巧記,就會被冠上“旁門左道”、“小聰明”等等的標簽。
雖然現在,學校教育都提倡思考優于死學,但“勤能補拙”、“笨鳥先飛”永遠是良訓,所以,很少會有人主動產生花費時間精力學習記憶法的想法。
現實教育因素:
記憶法難學好,我國的現實教育也有很大責任。一定程度上說,學校里并沒有非常重視記憶法學習的老師。通常,老師教習記憶法都會有如下背景:
1.講解易混淆、難記憶的知識點;
2.引導學生背誦英語單詞或長篇的課文;
3.布置記憶任務。
即在老師的眼里,記憶法只是文化課知識的附庸,而在學生的眼里,花專門的時間學習不算是文化知識的記憶法,更是舍本逐末。
沒有人會為了一件可能不會有積極結果的事耗費過多心神,這是人之常情。
而如此的結果就是,死板硬套不合適的記憶法,結果事倍功半,然后,便更加不愿嘗試記憶法了;再加上我國素來沒有學習取巧的傳統,要“學好”記憶法,自然便更不容易了。
主觀的不愿:學習者的思維慣性和偷懶心理。
“不能”是客觀,“不愿”便是主觀了。
從思維慣性上說:
一方面,學習者習慣了死記硬背和“勤能補拙”,便不愿意花專門時間去學習自成一套且內容紛繁復雜的記憶法;
另一方面,記憶法的學習很多時候要依靠右腦思維,或者說形象思維,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都早把抽象思維當成了慣性。而要改變這個持續了一二十年的慣性,不僅有心理適應的難度,更有右腦思維匱乏的根本弱勢,集中體現為三點:
1.需要形象時,想不出合適的形象;
2.即使大腦浮現出形象,也難以將眾多的記憶內容全部連成不易忘記的記憶線;
3.記憶法的靈魂是原理,外在的具體運用卻沒有一定之規,實際操作時常常是記憶方法眾多卻不知哪個最適用。
排除了思維慣性,就是個人的偷懶心理了。
偷懶之心,人皆有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滿足于能用一些具體的記憶方法記憶目標內容就不再深入鉆研;
2.主觀上認為記憶法是個虛妄的概念,華而不實;
3.認為記憶力不好是人皆有之的常理,無須在意;
諸如此類的想法,其實都是偷懶心理在作怪,因為懶,所以主觀上不經實踐便武斷定義記憶法的意義,刻意回避記憶法的科學性和記憶力提高的客觀可能性,再用“他人如此,我又何妨”的心理自我安慰,“不愿”的主觀心理便堅定不移了。
綜上歷史與現實、客觀與主觀,
記憶法不易學好,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原創文章
作者:Wstars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