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有始有終”,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做過的半途而廢的事簡直多了去了,很多時候,不是淺嘗輒止,就是做不下去而被迫中途放棄:定下寫幾百字文章的目標,最終放棄,定下每周閱讀多少本書的目標,最終放棄,定下每天復習多少考試內容,最終放棄……為什么,我們會放棄?
大概很多人會說,因為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并不合適自己,所以執行不下去了。那么,一個目標的完成到底有多難?
沒有手繪功底的我,最近開始學習用AI畫畫。雖然耗費的時間很長,但是看到一張小畫在自己的手上誕生,這從零到一的進步,哪怕只是臨摹,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畫畫的步驟是什么呢?如果是學習畫畫以前的我,大概會說:畫線稿+上色。但最近的學習讓我明白,畫線稿+上色是畫畫的必要步驟,但畫畫的完整步驟是下面這幾步:
1.心里有圖(或有思想主題);
2.根據心里的構想搜集參考圖,讓心里的圖更加清晰;
3.確定構圖方式,畫草圖的基本框架(明確圖中的各個部位大致畫什么內容);
4.根據構想的圖和草圖的框架,畫草圖,定下線稿的大致輪廓;
5.修改完善草圖,使之符合自己心中成圖的預期;
6.根據完善過的草圖畫線稿;
7.修改完善線稿,給點綴元素預留空間;
8.確定圖的配色,并給線稿上色;
9.修整整個圖的細節,并添加光影;
10.完善背景畫面;
11.為整幅畫添加點綴元素。
你看,這只是一幅小畫的創作過程,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以,如果我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畫一張教學視頻里用半小時畫完的小畫,實際上我是要完成這11個步驟的,而若只是臨摹,我也至少需要完成第4——第11個步驟。
所以,這個小目標,對初學者(軟件操作都不熟練)的我來說,其實,并不算小,因為它包含了多個精細的小步驟,而這些小步驟,每一個都是小小的目標,整個小目標是由最少7個,最多11個小小的目標累積而成的:1+2+3+4+5+6+7+8+9+10+11
同理,我們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小事,看似稀松平常,但實際完成卻需要許多的小步驟,并且這些步驟環環相扣,任意一個步驟出了問題,這件看似極其尋常的事都不可能順利完成。
為什么我們做事會半途而廢?往往因為一開始我們就沒有對整件事做拆解,空想了美好的預期結果,而沒有看到其中的諸多個磨人的小步驟;為什么我們會覺得一件本來應該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事,實際上做起來卻很累人,并且事倍功半?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前期沒有對小事情進行拆解,實踐中也沒有拆解它,而是一鼓作氣地把所有的小步驟一起做了,于是,好累好累,似乎一件小小的事也能把自己壓垮……
加法思維
當我們真正想要有始有終地完成一件事情(不論事情本身的大小)時一定要用加法思維去
拆解它,并且要精細地去拆解它,盡量把每個小小小的步驟都控制在我們的預期里,再根據這些小小小的步驟去制定我們的小目標。
比如,寫一篇文章是一個小目標,那么,圍繞這個小目標就會有:文章主題+文章題目+文章寫作思路(頭腦風暴)+文章寫作大綱+文章開頭+文章段落劃分+文章論點+文章論據+文章結尾這樣至少9個小步驟,哪怕有一個步驟出了問題,不是文章提前流產,就是中途擱筆,或者文章層次會混亂,或者寫來寫去,總覺得有哪里不對味:
因為這9個小步驟就像一個機器上的9個零件,是彼此協調而統一成整體的,哪一個有了缺陷,都會與整體脫節。所以,無論我們是要做一件簡單的事,還是難度適中的事,還是高難度的事,都要用加法思維去拆解它:
對于簡單的事,拆解它,是為了防止遺漏;對于難度適中的事,拆解它,是為了更充分地衡量自己的力量,制定更有實際可行性的
計劃;對于高難度的事,拆解它,則是應了一句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