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一個有關讀書的問題,覺得很有意思。題目是:對于讀書的目的,如果用“讀書”與“為了什么”這兩個詞來提問,你會怎么問自己。答案選擇有:“為了什么,我要讀書。”和“我讀書是為了什么。”
乍眼一看,貌似并沒什么不同,但細細品讀后,我發現當中是細微的差異:“為了什么,我要讀書。”更注重的是讀書要解決的問題,是因為要解決這個問題而促使了讀書這個動作。而“我讀書是為了什么”重點在于“讀書”這個動作上,對于目的它是放在其后的,也就是先閱讀,然后再想用此來干什么。
不一樣的邏輯,不一樣的結果,那會導致什么?答案是:導致了我們讀書收獲結果不同。
如果把讀書比作一場旅行,那前者就像是已經有一份清晰的旅游攻略,只要踏上旅途,便可直奔目的點進行游玩了。而后者可能只是知道自己出游,但還不知道要到哪個地方,可能是無目的地自由行,也有可能是隨團而逛。
這兩者的游玩感受是絕對不同的。相信去過旅游的朋友都深刻體會到:照著攻略選擇的都是自己想玩的、想吃的,這是一場收獲滿滿的旅程。而后者的游玩時間有可能都花在了一些無聊的表演中,難得遇到想要玩的項目又得花費長時間排隊,最后還得被困在購物城中不得而出。可想而之,經歷過這個,對旅游這詞也沒什么好感了。
讀書也一樣。有針對性
目標的閱讀,是能讓我們更快定點要閱讀的內容,在快速閱讀的前提下,可以過濾很多與我們目標無關的章節,這樣才不至于像無頭蒼蠅般迷茫,同時解決了問題,才真正能感受到讀書原來是有用。
說了這么大一通,不知道在閱讀你搞清楚了自己是為了什么而讀書了嗎?
既然說到了讀書的需要有目標,我又突然想到了讀書究竟是一種手段還是一個目標?
這是一個讓我很觸動的問題。可能我平時都只是因為要讀書而讀書,所以對于它究竟是屬于什么,我并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思考。
首先這里所說的“手段”是指代方法,它與目標的不同是在于方法講究的是一個過程,而目標是一個點。一個是動態,一個是終態。而過程的動態就是為了達到點的終態,所以它其實是一條道上的。那怎么去區分讀書它究竟應該處于哪個位置呢?
有沒有試過買了一大堆書,好不容易把它們都快速閱讀完畢了,但卻發現腦袋里依然是空空如也?這種場景對我而言很熟悉。
于是我們開始懷疑書是不是閱讀得越多越好,理論上是的,但為什么我們的閱讀效果卻相反,讀得越多反而對閱讀產生焦慮感?答案是因為我們把本應是動態的讀書這個的過程看成了終極的目標,我們其實還在路上,卻以為自己到站了,在半路中途就產生了迷茫與不知所措,這就是為什么會焦慮。
當發生這個情況時,我們就要問自己:“我是為了什么而讀書?”回歸到真正的目標上。而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邏輯,那我們正確的思考流程就應該是這樣的:先了解自己的目標,然后再決定去讀什么書。
讀書是一種方法,是一種達到解決問題的手段,所以它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例如:
快速閱讀、系統閱讀、
主題閱讀….又或是不同的表現形態,如寫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簡筆畫……些都是方法的一種,但它們的最終目都只是為了:你的讀書目標而存在。
因此,即使你掌握了快速閱讀的同時,還需要有對閱讀正確的認知,否則你很容易陷入只會空嘆一句讀書無用,便棄書自責的困境中。因分不清目標而半路迷茫的閱讀,只會漸漸地磨滅你的讀書熱情罷了。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蔡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