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自己的毅力、注意力及意志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不夠滿意,往往責怪自己在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毅力自制力不強抗不住誘惑等等。這的確是個較嚴重的問題,一個人如果在心理、性格上不具備比較優秀的品質,則做事不易成功。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如果想解決心理或性格方面的問題,靠單純的磨煉毅力、提醒自己要提高注意力、甚至還有深呼吸睜大眼睛凝視某物等手段往往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因而注意力該集中時還是集中不起來,毅力該強時還是不夠強,令人十分煩惱卻又無計可施。
其實,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心理與智力方面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
心理與智力是互相影響的。這其實很好理解,一個人如果智力很高,悟性較強,那么他學習起來絲毫不感到費勁,學習對他來說是很輕松的事情,當別人花費很長時間很大精力才學會,而自己卻如此瀟灑自在,這顯然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很顯然這樣的人會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因而學習起來注意力容易集中,也能夠對外來誘惑具有很強的抵制力。
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在學習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卻收效甚微,學習效果遠遠不及別人,這種情況必然會產生挫敗感。因為不僅不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感受,反而收獲了太多的負面情緒,這種情況當然使人對學習興趣索然,因而注意力不易集中,毅力不夠強,對外界的誘惑也不容易抵御。
因此,當發現自身的意志品質出現問題時,要考慮是否是自己的智力培養上有所欠缺,有些方法是不是沒有掌握。智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的,智力是發展的。如果培養得法,一個人的智力進步是很快的。比如以上面的學習為例,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
學習效率低,他應該仔細研究一下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以及思維方式下的問題。其實,學習方法并不神秘,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建立在條理性、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基礎上的,如果一個人努力地使自己的頭腦變得條理性和邏輯性都很強,或者說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條理性及邏輯性都很強的人,那么高效地學習并不是什么難事。
顯然,當一個人學習效率變得較高時,這時他就能從中體會到成就感,學習成了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這當然會令人注意力變得集中,也容易抵御外界誘惑。
一個人進入社會工作后也是如此,如果自己的智力足以應付復雜的工作,那么他很容易會工作專心。而如果一個人對復雜的工作叫苦不迭,不能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必然會厭煩工作,從而工作時不專心,顯得毅力也不夠強。
以上說的是,智力對心理的影響。反過來,心理對智力也是產生著影響的。這也很好理解,一個人總是處于心情愉悅情緒良好的狀態時,人的智力水平較高,這時顯得反應速度較快,且能夠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而長期處于心情沮喪情緒抑郁時,人頭腦的興奮度則大為降低,人的智力也相應處于不高的水平,此時無論是反應速度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大為下降。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識,這些表現都是被你我以及周圍人的經驗或體驗所證實的。
由此推而廣之,當一個人性格不夠自信、不夠勇敢以及熱情不夠時,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智力或能力方面的問題。如果想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從而使自己擁有比較好的性格,當然是培養自身的智力或提高自身的能力。擁有了較高的智力及能力,做事效率高且容易成功,自信心自然就上來了,相應也不再動輒害羞怯懦,并且能夠對事物充滿了熱情。如果不從智力能力方面找原因,而僅僅是對其喊上幾句廉價的口號,諸如“你應該充滿自信,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之類的鼓勵話語,這樣不會起到什么好的效果。
就好像以前看中國足球隊比賽,大部分觀眾對中國隊的精神很生氣,認為他們不愛奔跑,沒有熱情,缺乏求勝心,不夠愛國。實際上哪個球員不想贏球、不想愛國,他們也很想奔跑起來,也對獲勝充滿了渴望。但是他們技不如人,無論在個人技術上還是在整體戰術上都處于較低的水平,在霍頓到來之前甚至不知道整體打法。在這樣的技戰術水平下,如果碰到一支訓練有素強調整體的隊伍,各自為戰的中國隊根本不是對手,隊員非常賣力地奔跑卻拿不好球,破對方球門是如此困難,而自己的球門卻常常失守。這種情況下,隊員很容易氣餒,此時教練員對他們大喊“要跑起來,你們要為國爭光”,常常是無濟于事。實力及能力上的差距導致了精神的不振。
再回到教育中來,上面已經提到了,如果一個人學習勁頭不足,應該找找
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當他因為學習方法效率高,而名列前茅時,他的興趣熱情就容易提高起來。
但是有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名次靠前的人肯定是少數,就好象一個班級幾十個人,而前三名只可能有三個,前五名當然也只能有五個。這就意味著,只有少數人能享受到名次靠前的成就感,而大多數人是享受不到的。而繁重又脫離實際的學習又不會帶來什么實際成果,長期投入巨大的精力時間卻沒什么收獲,這必然令人心生厭煩。這是一個規律,而且是一個在整個社會都適用的普遍規律,工人只有每月拿到工資才有勁頭繼續干下去;農民雖然辛苦了一年,但喜獲豐收,所以感到雖然辛苦但也值得;其他行業的人也是如此。人是一種追求回報的社會動物,長期付出沒有回報,一定感到郁悶,長年累月如此,還會導致心理方面的問題。
我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本來在自己的學校里表現優秀,成績優良,這時候的他自信心強,心情也愉快,而且很喜歡學習。但是,如果他與一群天才在一起,雖然他很聰明,但與這些天才相比,顯然是大大不如了,這時候他的表現及成績就會落后,這無疑讓他有挫敗感,自信心不再強,心情也較為沉重,這時候很自然地就會由原來的喜歡學習變為厭煩學習。
所以一般情況下,優秀學生并不是出于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喜愛而愿意學習的,之所以愿意學習是因為能夠名列前茅。而大多數學生則不會擁有這種好的感覺,再加上本身對所學的知識也不感興趣,因而學習起來,勁頭不足就在所難免了。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及教師的說教就過于蒼白了,諸如“你們應該好好學習,來回報家庭社會”、“你看你們的條件多好啊,不愁吃穿,所以你們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這樣的說教從來就沒有少過,但是收效甚微。
所以如果一名學生感到學習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毅力不夠強,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我們現行教育體制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體制肯定應該改革,但這也肯定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
學習毅力不強時,就考慮改進方法吧。如果,努力后仍然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也別太放在心上。我們的課堂填鴨式教學法,一方面傳授著太多以后用不到的知識,一方面也消磨著人的熱情。如果我們對成績不是太在意的話(當然也不要搞成不及格),多去發展發展實用的能力,多去學習一些實用的知識,這樣反而可能會取得更好的結果。(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