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當你看了一篇文章、讀了一本書、聽了一場講座會感覺瞬間收獲很大;或者通過不斷練習學會了游泳、快速閱讀……這份感受與收獲,以及學會的游泳姿勢、快速閱讀技巧到底在你的大腦里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是多出來一些細胞嗎?還是細胞的樣子發生了改變?
如果都沒變化,那這些新的知識和技能,是如何儲存在大腦中的呢?
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用狗做了一個實驗,來研究這個學習的過程:飼養員每次給小狗送食物的時候,小狗都會流口水,這個當然并不奇怪。但是時間一長,當飼養員剛打開門,還沒有進來,狗糧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小狗就已經開始流口水了…
這就有點奇怪了,開門和狗糧這兩個完全不相關的事物,為什么讓小狗產生了同樣的反應?
巴甫洛夫就猜想,是不是因為狗糧、開門、飼養員這幾件事總是同時出現,慢慢的小狗就將他們聯系到了一起,當開門這個事件發生,小狗就認為狗糧馬上就要出現?這不就是學習嗎?
于是,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猜想,巴甫洛夫開始測試其他的方式,分別使用鈴鐺、口哨、音樂、一句特定的話等和狗糧一起出現……結果,這些都能讓這只可憐的小狗開始分泌唾液,這證明小狗確實會學習。
這個巴甫洛夫的狗的著名實驗,似乎觸及到了學習的本質:所謂學習,就是把原本不相關的東西聯系在一起的過程。
這個說法有科學依據嗎?學習在大腦中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幾十年后心理學家赫布,提出了解釋該現象的理論模型:如果大腦里兩個神經細胞總是被同時激發,那他們之間的連接就會變得更強。而這個時候,如果再激發其中一個細胞,那么另外一個細胞,就會被同時激發。這個就是著名的赫布定律,他的這個猜想也在之后的科學實驗中被證實。
可能這樣說,你還是不太能理解,這就像2個素不相識的男女,在公司活動中經常被安排在一起做活動,他們兩人之間的連接就會被加強,然后成為朋友,甚至產生愛慕,最終走到一起。
所以學習的過程,并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是將虛擬的知識存入到大腦里的這樣一個過程,而是將不同事物彼此聯系到一起,并在大腦中產生與之相對應的神經細胞之間的
連接強度的變化。
比如,你眼前放了一個紙袋,今天是你第一次見到它,在沒有其他人給你解釋的情況下,請問你是如何理解它的?你大腦里會憑空冒出來一個概念叫做紙袋嗎?
不會,我猜大多數人理解它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看,我們理解一個新事物的過程,并不是憑空冒出來一個概念的,而是找到已有的相關概念,并把它們連接起來,組合成一個新概念。同樣的,我們還可以試試其他事物,回憶一下學會它的過程是不是也發生了類似的連接?
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建立新連接的過程,可以連接已有的概念,也可以連接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某個信息。我們經常說某個人口才好,能把一個復雜的概念講明白,那一定是因為這個人用了一個你熟悉的概念作為起點,幫助你連接到這個新概念上,這樣你就能一下子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