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比音樂人和非音樂人的大腦結構,發現越早開始音樂訓練,對大腦結構的改變越有效。
音樂訓練還能提高語言記憶、空間推理和讀寫能力,音樂人在這方面的表現都優于非音樂人。
大腦掃描結果顯示,音樂人的大腦改變程度與其學習音樂的時間,以及練習強度都有關系。越早開始訓練,大腦改變程度越大。
在童年早期,即使是短時間的音樂學習也能產生影響久遠的有利影響。例如,在2013年展開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44名年長的成年人,并按照他們童年受音樂訓練水平將其分為三組。其中一組成員從未接受過音樂訓練,第二組接受了1-3年不等的音樂訓練,第三組接受了4-14年不等的音樂訓練。
研究人員為參與者播放復雜的語音記錄,并使用頭皮電極測量聽覺腦干部分的神經反應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計時的精確度會變差,使理解語音變得困難,尤其是在背景噪聲很大的環境中。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參與者展示出了更快的神經反應,這表明,即使是有限的童年音樂訓練也有助于保持敏銳的語音處理能力,提高聽力中與年齡相關的衰退的復原能力。
最近,越來越清楚的是,音樂訓練有助于中風和其他腦損傷的病人康復。現在,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它也可能提升語音處理能力,并有助于克服兒童誦讀困難和其他語言障礙。此外,音樂訓練所帶來的益處能夠持續很多年,甚至達幾十年之久。這一切證據表明,在童年時期學習彈奏樂器可以保護大腦免受認知障礙和癡呆癥的發展。
與只強調所涉及技能表現的商業大腦訓練產品不同,音樂訓練能產生心理學家所說的轉移效應。也就是說,學習彈奏樂器似乎對大腦和心理機能有更廣泛的影響,并提高其他看似無關的能力。
洛芙迪說:“音樂能夠觸及到大腦其他事物無法觸及的部分,這是一種強烈的認知刺激,它以一種沒有其他功能的方式增長了大腦,而音樂訓練能增強諸如工作記憶和語言的證據是非常有力的!
因此,學習彈奏樂器,似乎是最有效的大腦訓練形式之一。音樂訓練可以誘發大腦的各種結構和功能變化,這取決于所學的樂器種類和訓練制度的強度。這個例子表明,終身經歷是如何改變大腦,從而進一步促進個人生活方式特性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