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檢測了大腦皮質的三個參數:厚度、面積和折疊程度,并研究了這些參數與五個基本個性特征之間的關系。這五個特征包括神經質(產生消極情緒的傾向)、外向性(善于交際、熱情的傾向)、開放性(一個人外向的程度)、親和性(利他主義和合作性檢測指標)、責任心(自我控制和決策的檢測指標)。
“進化使皮質的面積最大化、并發生折疊以降低厚度,從而改變了我們大腦的解剖結構。”來自劍橋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的資深作者LucaPassamonti說道,“就像拉伸和折疊橡膠板一樣,折疊增加皮質面積的時候也使皮質變得更薄,我們把這稱為皮質延伸假說。”“皮質延伸是一種重要的進化機制,它允許我們的大腦在快速延伸的同時保持在頭蓋骨中,因為我們的頭蓋骨擴大速度很慢。”Terracciano補充道,“有趣的是,我們在子宮中發育生長時會發生相同的過程,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童年、青少年甚至成年:皮質的厚度持續降低,折疊程度和面積持續增加。”
在其他研究中,Terracciano及其同事已經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神經質程度降低,表現為人們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而責任心和親和性增加,人們會變得越來越有責任心。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質程度升高與皮質厚度增加及一些區域的折疊程度增加、面積降低有關。而開放性與大腦這些特征之間的關系恰恰相反:皮質越薄、面積越大、折疊程度越大代表個性越開放。
研究人員對部分參與人類連接組計劃的參與者進行了腦部成像,這些參與者均為處于22-36歲之間的無精神病學史以及其他主要醫學問題的健康人群。大腦結構和個性特征之間的關系會隨著人年齡增加而改變,因此可能為更好地研究自閉癥、抑郁或者阿爾茲海默癥狀態下大腦的結構提供了信息。
“將大腦結構和基本個性特征聯系在一起是提高我們了解大腦形貌和特定心情、認知或行為紊亂之間關系的重要步驟。”Passamonti說道,“我們還需要對此深入研究以更深地了解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以此確定精神紊亂病人大腦結構與個性特征之間關系的不同之處。”